[发明专利]利用磷基抑制剂高效抑制垃圾焚烧过程二噁英生成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69640.6 | 申请日: | 2020-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486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林晓青;马云峰;李晓东;吴昂键;陆胜勇;黄群星;严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F23G7/00 | 分类号: | F23G7/00;F23J15/02;C09K3/22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周世骏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抑制剂 高效 抑制 垃圾 焚烧 过程 二噁英 生成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固体废弃物的焚烧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利用磷基抑制剂高效抑制垃圾焚烧过程二噁英生成的方法。该方法是在垃圾焚烧炉中以焚烧方式处置固体垃圾时,将粉末状的磷基抑制剂喷射到垃圾焚烧炉中温度范围为500~850℃的烟道区域内,用于抑制燃后区烟气中二噁英的低温再合成。本发明开发的磷基抑制剂,能够替代含硫类抑制剂,与传统硫类抑制剂50%的抑制效率相比,本发明的抑制效率提高了0.3‑0.84倍。而且没有增加烟气中SO2、NOX等污染物的风险,不会造成受热面低温腐蚀的负面影响;具有操作方便、工艺简单的优势,不需要调整改动现有焚烧炉及烟气处理系统;本发明开发的磷基抑制剂,其组份来源广泛,价格低廉,能显著运行成本,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体废弃物的焚烧法处置过程中二噁英排放控制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利用磷基抑制剂高效抑制垃圾焚烧过程二噁英生成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生活垃圾产量急剧增长,生活垃圾的清运量成倍增长。生活垃圾焚烧处置方法因其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等优势,早已成为生活垃圾处置的主要方式。然而,垃圾焚烧过程中容易产生二噁英类污染物,严重制约了生活垃圾清洁焚烧技术的发展。如何控制焚烧过程中二噁英类污染物的生成及排放成为了垃圾焚烧处置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焚烧过程中二噁英排放控制的主要技术有:(1)焚烧前控制:进行废弃物分类,将高含氯类垃圾以及重金属分离出来,进行垃圾破碎、干燥;(2)焚烧中控制:焚烧炉运行遵循“3T+E”原则,即炉内燃烧温度控制、烟气的炉内停留时间控制、燃烧湍流系数、以及烟气中含氧量等,还可以添加含硫、氮类物质或碱性氧化物与废弃物混烧,以抑制二噁英的生成;(3)焚烧后控制:在尾部烟气净化系统中喷入活性炭吸附二噁英等污染物耦合布袋除尘器,或采用催化降解控制二噁英的环境排放。虽然活性炭耦合布袋除尘技术是尾部二噁英控制的重要技术,但该技术仅将气相中二噁英通过活性炭吸附转移到固相中,并不能降低二噁英的生成总量。并且活性炭混入飞灰中处置,使飞灰中富集高浓度二噁英,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很大,可能仍需要被进一步无害化处置。
垃圾焚烧过程中通过添加阻滞剂抑制二噁英生成逐渐成为控制二噁英排放的重要技术之一,其优势在于成本低、效益高,并被推荐作为一级控制措施。已有研究表明,含硫类阻滞剂能有效减少垃圾焚烧过程中二噁英的生成,特别是含硫类阻滞剂,硫铁矿、高硫煤、二氧化硫等,阻滞效率大于50%,已在工业垃圾焚烧炉上广泛应用。然而,含硫阻滞剂的使用需要非常谨慎,使用不当会造成烟气中SO2浓度显著升高,还会引起炉内换热器表面硫腐蚀,导致爆管,严重影响焚烧炉运行,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因此,亟需开发一种新型高效、设备友好、无负作用的环保阻滞剂,保障垃圾焚烧过程二噁英类污染物高效抑制的同时,减少焚烧设备受热面腐蚀及烟气中SO2超标等风险,对垃圾焚烧过程中二噁英生成排放控制及连续稳定达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利用磷基抑制剂高效抑制垃圾焚烧过程二噁英生成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提供一种利用磷基抑制剂高效抑制垃圾焚烧过程二噁英生成的方法,是在垃圾焚烧炉中以焚烧方式处置固体垃圾时,将粉末状的磷基抑制剂喷射到垃圾焚烧炉中温度范围为500~850℃的烟道区域内,用于抑制燃后区烟气中二噁英的低温再合成;
所述的磷基抑制剂是指磷酸铵、磷酸氢二铵、磷酸二氢铵、磷酸二氢钙、磷酸氢钙、磷酸钙、磷酸钾、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钾、磷酸钠、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中的任意一种。
本发明中,所述磷基抑制剂的粒径在200~1000目之间。
本发明中,控制磷基抑制剂的用量,使磷基抑制剂中磷元素与烟气中氯元素的摩尔比在0.5~2之间,或磷元素与垃圾中过渡金属元素的摩尔比在5~50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696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