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透光复合结构及其制备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67761.7 | 申请日: | 2020-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711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1 |
发明(设计)人: | 宋伟锋;喻冬青;管世伟;刘建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加通汽车内饰(常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27/32 | 分类号: | B32B27/32;B32B27/12;B32B25/10;B32B25/14;B32B5/02;B32B5/26;B32B7/12;B32B37/12;B32B37/06;C08L23/16;C08L23/08;C08L23/12;C08L23/0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君之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66 | 代理人: | 吕战竹 |
地址: | 21553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透光 复合 结构 及其 制备 工艺 | ||
1.一种可透光复合结构,包括热塑性聚烯烃表皮层和复合于所述表皮层一侧的3D织物缓冲层,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皮层的表皮材料原料包括PP、PE、色母粒、烯烃共聚物、硫化三元乙丙橡胶和助剂;所述表皮层通过将各所述表皮材料原料混合后挤出制得;其中,硫化三元乙丙橡胶是三元乙丙橡胶分散在PP和PE塑料基体中、或分散在PE塑料基体中制备得到的;所述表皮材料原料重量份组成为:PP 5份,PE 5份,烯烃共聚物70份,硫化三元乙丙橡胶20份,色母粒1.5份,助剂0.4份;所述PP、PE和烯烃共聚物的透光率均为80%以上;所述表皮层的透光率在18%以上;
所述3D织物缓冲层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一织物层和第二织物层,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织物层和第二织物层的支撑层,所述第一织物层具有排成阵列的第一网孔,所述第二织物层具有排成阵列的第二网孔,第一网孔与相应的第二网孔面积对正80%到100%;所述支撑层由连接丝线形成;所述连接丝线中的各支撑线部包括呈I型设置的第一支撑线部,还包括呈V型和X型设置的第二支撑线部;第一支撑线部的数量占支撑线部总量的80%以上;V型设置即第二支撑线部的形状为由第一线部和第二线部形成的V形,X型设置即第二支撑线部的形状为由第三线部和第四线部形成的X形;所有的第一线部、第三线部相互平行,所有的第二线部、第四线部相互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表皮层和所述3D织物缓冲层之间还设有图案层,所述图案层包括用于透光的镂空部和用于挡光的挡光部,所述镂空部和所述挡光部共同形成图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3D织物缓冲层背离所述表皮层的一面还设有图案层,所述图案层包括用于透光的镂空部和用于挡光的挡光部,所述镂空部和所述挡光部共同形成图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表皮层的厚度为0.1-1.0mm。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表皮层和所述3D织物缓冲层的厚度比值为1:1-1:4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烯烃共聚物为丙烯-乙烯共聚物、乙烯-辛烯共聚物、乙烯-丁烯共聚物和乙烯-丁烯-辛烯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
7.一种用于形成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可透光复合结构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工艺包括:形成所述表皮层的步骤,形成所述3D织物缓冲层的步骤,以及通过加热复合或者透明胶水或者透明胶膜将所述表皮层与所述3D织物缓冲层复合的步骤,其中,
形成所述表皮层的步骤包括:将5份的PP、5份的PE、70份的烯烃共聚物、20份的硫化三元乙丙橡胶、1.5份的色母粒、0.4份的助剂混合,利用压延成型或挤出机挤出成型,得到所述表皮层;
形成所述3D织物缓冲层的步骤包括:采用织物丝线分别编织所述第一织物层和所述第二织物层,采用连接丝线连接所述第一织物层和所述第二织物层,形成所述支撑层。
8.一种交通工具内饰,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可透光复合结构。
9.一种装饰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可透光复合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加通汽车内饰(常熟)有限公司,未经加通汽车内饰(常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67761.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