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多目标分子动理论及弗雷歇距离的非侵入式负荷辨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66954.0 | 申请日: | 2020-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369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沈鑫;漆辉霞;赵毅涛;余恒洁;张一竞;孙黎敏;杨晓华;王轶;卢云菲;刘斌;杨铮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G16C10/00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53100 | 代理人: | 金耀生 |
地址: | 650000***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多目标 分子 理论 弗雷歇 距离 侵入 负荷 辨识 方法 | ||
1.基于多目标分子动理论及弗雷歇距离的非侵入式负荷辨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S1:进行用户用电数据采集,在电表端采集相关用电负荷数据,优化处理,制成对应用电器的用电负荷曲线;
步骤S2:将多目标分子动理论算法初始化,确定矩阵规模、初始种群分子速度、建立初始种群模型;
步骤S3:通过负荷采集定义个体适应度函数,并计算出个体适应度;
步骤S4:等价簇去重;
步骤S5:针对目前种群Q中全部个体进行排序;
步骤S6:生成进化种群,将N个前沿解集取并集作为第n代种群,即Pn=F1∪F2∪F3...FN;
步骤S7:在最优代PS*中选取随机个体X作为分子动理论中的引导个体,同时进行受力判定,并计算其对应加速度;
步骤S8:计算分子速度,Vi(n+1)表示第n+1代种群的速度、T表示种群迭代的时间、V(n)为第n代种群的速度、ai为引力加速度;
步骤S9:计算分子位置,xi(n+1)=xi(n)+Vi(n+1);xi(n+1)表示个体(n+1)的位置、xi(n)表示个体(n)的位置;
步骤S10:生成第n+1代数据种群Pn+1,并对其采用离散弗雷歇距离测试算法结果;
步骤S11:判定离散弗雷歇距离是否满足算法要求,并输出此类曲线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目标分子动理论及弗雷歇距离的非侵入式负荷辨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5中,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51:根据第一级前沿F1优化PS,同时判定其是否模糊拥挤,删除拥挤个体,其余存回PS,即可得到最优代PS*,其中,PS为所有前沿解集当中的最优解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目标分子动理论及弗雷歇距离的非侵入式负荷辨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7中,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71:当rand<pm1时,分子受力状态为引力,此时计算此分子引力加速度为其中F为引导个体X所受的引力,G为引力常量;rand为分子所处位置、pm1为最小引力距离、Mi第i个分子的质量、Mguide标准分子质量、Xguide标准分子位置、Xi第i个分子的位置;
步骤S72:当pm1<rand<pm2时,分子受力状态为斥力,此时计算此分子斥力加速度为pm2为分子最小斥力位置;
步骤S73:当pm2<rand时,分子受力状态为热运动,此时计算此分子扰动加速度为ai=A(Xmax-Xmin)N(0,1),其中A为分子个体自由振动的振幅,由于其受温度影响,取A=(1-0.9*n/T);Xmax为上边界位置、Xmin为下边界位置、N(0,1)为正态分布、n为第n个种群、T为种群迭代的时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目标分子动理论及弗雷歇距离的非侵入式负荷辨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1中,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1:当得出弗雷歇距离结果不满足算法要求时,将不满足要求的种群与前一代种群取并集,针对其中全部个体计算个体适应度,然后重复步骤S4到S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66954.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玻璃框架的整形工装
- 下一篇:一种变电站高压室无人机巡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