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水硫中毒、抗水热老化的SCR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52302.1 | 申请日: | 2020-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7590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发明(设计)人: | 谢利娟;王逸娇;刘畅;邓芸;缪恒锋;阮文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9/76 | 分类号: | B01J29/76;B01J37/10;B01D53/56;B01D53/86;B01D53/94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张勇 |
地址: | 214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水硫 中毒 抗水热 老化 scr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水硫中毒、抗水热老化的SCR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催化剂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利用Fe改性CuFe‑SSZ‑13催化剂、配合特定的焙烧制备方式,提高催化剂在NH3‑SCR应用中的抗水硫中毒能力,制得具有优异抗老化、抗水硫中毒性能的SCR催化剂。本发明方法所得SCR催化剂应用于NH3‑SCR催化反应,其抗水抗硫中毒能力和水热稳定性均有所提高,经过水硫中毒后,相比于未改性的Cu‑SSZ‑13催化剂,在150℃‑550℃的催化活性均有所提高,较高可实现53.5%左右的活性提升;经过水热老化后,相比于未改性的Cu‑SSZ‑13催化剂,在150℃‑550℃的催化活性均有所提高,较高可实现24.5%左右的活性提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水硫中毒、抗水热老化的SCR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催化剂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19)》显示,截止2019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3.48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达到2.6亿量,而排放量非常小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仅占比1.5%。2019年,汽车CO、HC、NOx、PM排放量分别为694.44万吨、171.226万吨、622.252万吨、6.8968万吨。分别占总排放量的90%、90.5%、97.9%、93.2%,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中占有巨大的比例。根据往年国家移动源年报,柴油车尾气排放贡献了绝大部分的NOx和PM污染物,为进一步控制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国Ⅵ法规已经于2019年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始施行,其对各项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大幅度收紧,NOx由国Ⅴ现阶段的2000mg/kwh降低至国Ⅵ阶段的460mg/kwh。因此具有优异的NH3-SCR催化性能和良好水热稳定性的Cu-SSZ-13分子筛催化剂就成为了柴油车SCR(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选择性催化还原法)催化剂的首要选择。
SSZ-13分子筛,具有菱沸石(CHA)结构,由AlO4和SiO4四面体通过氧原子首尾相接,有序地排列成具有八元环结构的椭球形笼(0.73nm×1.2nm)和三维交叉孔道结构孔道,具有较多的表面质子酸性中心以及可交换的阳离子,其比表面积可达700m2/g。Cu-SSZ-13催化剂因具有优异的NH3-SCR催化性能和水热稳定性,已经在国VI阶段进行了商品化应用。
随着机动车尾气排放法规的加严和发动机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在冷启动的情况下,对尾气后处理系统的低温活性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国Ⅵ标准对柴油油品含硫量的要求为不大于10mg/kg,而我国不同地区柴油油品质量参差不齐,柴油含硫量无法完全对标国Ⅵ柴油标准,柴油机动车的尾气后处理系统经常会处在含有SO2的环境中。柴油车尾气中微量的SO2会使得Cu-SSZ-13分子筛催化剂中毒,特别是在SO2和水蒸气的同时存在时的协同作用,会加重Cu-SSZ-13硫中毒的程度,致使其NH3-SCR低温活性大大降低。所以提高Cu-SSZ-13分子筛催化剂的抗水硫中毒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克服、补充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优异抗老化、抗水硫中毒的SCR催化剂,配合特定方式,利用Fe改性CuFe-SSZ-13催化剂,提高催化剂在NH3-SCR应用中的抗水硫中毒能力。
技术方案:
一种SCR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是将Cu-SSZ-13与铁源分散在水中,形成混合液,然后进行水热反应;反应结束后、过滤收集固体、干燥,然后焙烧,获得SCR催化剂CuFe-SSZ-13;其中,焙烧采用如下分段焙烧方式:480-500℃焙烧4-6小时,520-560℃焙烧0.5-5小时,600-620℃焙烧4-6小时。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铁源为水溶性铁盐,包括硝酸铁、氯化铁、硫酸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5230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