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散体内部颗粒运动轨迹的观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44834.0 | 申请日: | 2020-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301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7 |
发明(设计)人: | 侯克鹏;郭林宁;孙华芬;牛向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5/00 | 分类号: | G01N15/00;H04N5/225;H04N5/247 |
代理公司: | 天津煜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46 | 代理人: | 朱维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散体 内部 颗粒 运动 轨迹 观测 方法 | ||
1.一种散体内部颗粒运动轨迹的观测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散体内部颗粒运动轨迹观测装置进行,散体内部颗粒运动轨迹观测装置包括轨迹观测构件和放矿构件,轨迹观测构件包括若干个高清摄像头(6)、观测支撑杆(5)、保护罩(4),放矿构件包括放矿支架(1)和放矿箱体(2),放矿箱体(2)固定设置在放矿支架(1)顶端,观测支撑杆(5)竖直固定设置在放矿箱体(2)的放矿箱体底板(3)中心,高清摄像头(6)分层均匀设置在观测支撑杆(5)上,保护罩(4)竖直固定设置在放矿箱体(2)的放矿箱体底板(3)上且保护罩(4)套设在高清摄像头(6)的外侧,保护罩(4)与观测支撑杆(5)同圆心设置,放矿箱体底板(3)上开设有2个以上的放矿出口(31);
观测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1)安装放矿构件和轨迹观测构件,高清摄像头分层均匀设置在观测支撑杆的四周上;
2)打开高清摄像头;
3)关闭放矿出口,将散体从放矿构件的顶端放入,打开1个放矿出口,散体通过放矿出口放出至出现细颗粒散体或粗颗粒放完时试验结束;
4)通过摄像头采集散体中细颗粒和粗颗粒在放矿构件中的图像,记录细颗粒和粗颗粒分别在不同时间出现的位置,根据不同时间的不同位置分别绘制出细颗粒和粗颗粒的运动轨迹,推论出细颗粒和粗颗粒相互运动轨迹;
5)关闭放矿出口,将散体从放矿构件的顶端放入,打开与步骤3)不同的单个放矿出口,散体通过不同的单个放矿出口放出时,通过摄像头采集散体中细颗粒和粗颗粒在放矿构件中的图像,记录细颗粒和粗颗粒分别在不同时间出现的位置,根据不同时间的不同位置分别绘制出细颗粒和粗颗粒的运动轨迹,推论出散体通过不同的单个放矿出口放出时,细颗粒和粗颗粒相互运动轨迹;
6)关闭放矿出口,将散体从放矿构件的顶端放入,同时打开不同的多个放矿出口,散体同时通过不同的多个放矿出口放出时,通过摄像头采集散体中细颗粒和粗颗粒在放矿构件中的图像,记录细颗粒和粗颗粒分别在不同时间出现的位置,根据不同时间的不同位置分别绘制出细颗粒和粗颗粒的运动轨迹,推论出散体同时通过不同的多个放矿出口放出时,细颗粒和粗颗粒相互运动轨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散体内部颗粒运动轨迹的观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放矿箱体底板(3)的中心固定设置有支撑杆安装接头(33),放矿箱体底板(3)的中心还设置有环形槽I,环形槽I位于支撑杆安装接头(33)的外侧,支撑杆安装接头(33)的外径与观测支撑杆(5)的内径相等,观测支撑杆(5)的底端插设在环形槽I内,环形槽I、观测支撑杆(5)和支撑杆安装接头(33)同圆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散体内部颗粒运动轨迹的观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放矿箱体底板(3)的中心固定设置有保护罩安装接头(32)和环形槽II,保护罩安装接头(32)位于环形槽I的外侧,环形槽II位于保护罩安装接头(32)的外侧,保护罩安装接头(32)的外径与保护罩(4)的内径相等,保护罩(4)的底端插设在环形槽II内,环形槽II、保护罩(4)和保护罩安装接头(32)同圆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散体内部颗粒运动轨迹的观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放矿箱体(2)的侧壁包括侧板I、侧板II、侧板III和侧板IV,侧板I、侧板II、侧板III和侧板IV的底端分别与放矿箱体底板(3)的4个边缘固定连接,侧板I、侧板II、侧板III和侧板IV的竖向侧面依次通过连接件(22)固定连接形成立体柱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散体内部颗粒运动轨迹的观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连接件(22)包括一体成型的竖向板I和竖向板II,竖向板I和竖向板II形成截面为“L”型的直角连接件,连接件(22)固定设置在放矿箱体(2)两个相邻侧壁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散体内部颗粒运动轨迹的观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散体内部颗粒运动轨迹观测装置还包括计算机(8),高清摄像头(6)通过数据线(7)与计算机(8)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散体内部颗粒运动轨迹的观测方法,其特征在于:细颗粒的粒径不大于2mm,粗颗粒的粒径为20-5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44834.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