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储能飞轮的飞轮电机及其电磁仿真分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16737.0 | 申请日: | 2020-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364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李述涛;董志华;高琳;吴文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K1/16 | 分类号: | H02K1/16;H02K1/27;H02K7/02;H02K15/00;G06F30/23;G06F30/17 |
代理公司: | 洛阳润诚慧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53 | 代理人: | 李团胜 |
地址: | 10003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飞轮 电机 及其 电磁 仿真 分析 方法 | ||
一种用于储能飞轮的飞轮电机及其电磁仿真分析方法,涉及储能飞轮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在电机定子中的壳体(1)内设置定子铁芯(3),定子铁芯与壳体过盈配合连接,在定子铁芯上设置电机绕组(2),在定子铁芯的中部设置电机转子,并利用有限元分析,对所设计的飞轮电机分别进行空载工况和额定充放电工况下的电磁仿真分析,确认了飞轮电机在结构上的可行性,同时在驱动上也是可行的、控制上也是稳定可靠的,为储能飞轮其他部件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为储能飞轮工业化、产品化提供帮助等,本发明具有操作简单的特点,适合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储能飞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储能飞轮的飞轮电机及其电磁仿真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的,飞轮储能技术已经应用于电力系统电网调频、削峰填谷、风电与光伏发电并网、轻轨制动动能再生、不间断电源(UPS)、高功率脉冲电源、卫星储能/姿控等众多领域,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飞轮储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比较多。日本已经制造出在世界上容量最大的变频调速飞轮蓄能发电系统(容量26.5MVA,电压1100V,转速510690r/min,转动惯量710t•m2)。美国马里兰大学也已研究出用于电力调峰的24kwh的电磁悬浮飞轮系统。飞轮重172.8kg,工作转速范围11,610—46,345rpm,破坏转速为48,784rpm,系统输出恒压110-240V,全程效率为81%。经济分析表明,运行3年时间可收回全部成本。飞轮储能技术在美国发展得很成熟,他们制造出一种装置,在空转时的能量损耗达到0.1%每小时。欧洲的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德国的物理高技术研究所、意大利的SISE均正开展高温超导磁悬浮轴承的飞轮储能系统研究。
我国在飞轮储能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飞轮储能技术难点主要集中在转子材料及制造和电磁轴承等方面,除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在转子及电磁轴承方面有一些研究和进展外,一些企业通过收购国外公司后具备生产相关产品的能力,且技术严重依靠国外技术团队支撑,这就导致这些公司在自主技术方面的薄弱性,而且一些材料方面也严重需要进口,为后期实际产品运行检修维护埋下隐患等。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轮储能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飞轮储能技术中,飞轮电机是其中的关键部件之一,那么如何提供一种用于储能飞轮的飞轮电机及其电磁仿真分析方法就成了本领域技术人员的长期技术诉求。
发明内容
为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储能飞轮的飞轮电机及其电磁仿真分析方法,本发明为储能飞轮其他部件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为储能飞轮工业化、产品化提供帮助等。
为实现如上所述的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储能飞轮的飞轮电机,包括电机定子和电机转子,在所述电机定子中的壳体内设有定子铁芯,定子铁芯与壳体过盈配合连接,在定子铁芯上设有电机绕组,在定子铁芯的中部设有电机转子,在所述电机转子中的转轴上设有两块永磁体A,在每块永磁体A左右两侧转轴的外缘面上分别设有两块永磁体B形成所述的用于储能飞轮的飞轮电机。
所述的用于储能飞轮的飞轮电机,所述定子铁芯的外径为368mm,内径为200mm,轴向长度为210mm,端部长度为100~110mm。
所述的用于储能飞轮的飞轮电机,所述定子铁芯为36槽的矽钢片。
所述的用于储能飞轮的飞轮电机,所述36槽的矽钢片的槽数Z为36,极数2p为2,外径Dso为368mm,内径Dsi为200mm,轴外径Dzhou为128mm,转子外径Dro为174mm,永磁体厚hM为23mm,气隙长度为18mm,槽开口b0为2.5mm。
所述的用于储能飞轮的飞轮电机,所述电机绕组采用3相对称绕组。
所述的用于储能飞轮的飞轮电机,所述永磁体A和永磁体B的外缘面上设有碳纤维缠绕护套。
所述的用于储能飞轮的飞轮电机,所述壳体的材质为铝合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167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善8英寸抛光片背封药液不良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激光组件及自移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