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有砟常动轨的承力索参数计算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513188.1 | 申请日: | 2020-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875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发明(设计)人: | 曹原;李松茂;彭龙虎;罗林生;柴正均;叶玉鹏;赵枝宗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铁建电气化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南方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7 | 分类号: | G06F30/17;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武汉楚天专利事务所 42113 | 代理人: | 邹舟 |
地址: | 100041 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大处***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有砟常动轨 承力索 参数 计算方法 | ||
1.一种适用于有砟常动轨的承力索参数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基于CAD操作平台构建承力索参数与动态轨面之间的关系模型;
S2、获取及现场测量设计拉出值、悬挂点设计导高、悬挂点设计轨面低轨高程、悬挂点设计轨面超高、实测拉出值、承力索到既有轨面高度、实测轨面低轨高程和实测超高;
S3、根据构建的承力索参数与动态轨面之间的关系模型,计算所需的承力索参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有砟常动轨的承力索参数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所述承力索参数包括设计轨面与水平面夹角弧度值、实测轨面与水平面夹角弧度值、设计低轨与既有低轨高程差、接触线与设计低轨铅垂距离、承力索与既有低轨面铅垂距离D1、承力索距离接触线悬挂点铅垂距离、承力索距设计轨面垂直距离、承力索对设计轨面拉出值和实际接触线对设计轨面拉出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有砟常动轨的承力索参数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关系模型是基于CAD操作平台,使用1:1比例将某一状态下的动态轨面、腕臂系统及设计轨面状态呈现出来,展现有砟常动轨动态变化下,与承力索之间的参数变化情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有砟常动轨的承力索参数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包括:
S31、根据所述承力索参数与动态轨面之间的关系模型及S2获取及测量的数据,建立设计轨面与水平面夹角弧度值β1的计算方程:
其中:为悬挂点设计轨面超高,1435为标准轨距;
S32、根据所述承力索参数与动态轨面之间的关系模型及S2获取及测量的数据,建立实测轨面与水平面夹角弧度值β2的计算方程:
其中:为悬挂点实测轨面超高,1435为标准轨距。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用于有砟常动轨的承力索参数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包括:
S33、根据所述承力索参数与动态轨面之间的关系模型及S2获取及测量的数据,以及S31/S32计算结果,建立设计低轨与既有低轨高程差的计算方程:
当时:,
当时:,
当时:
其中:为悬挂点设计轨面低轨高程,为实测轨面低轨高程,为设计低轨与既有低轨高程差;
S34、根据所述承力索参数与动态轨面之间的关系模型及S2获取及测量的数据,以及S31/S32计算结果,建立接触线与设计低轨铅垂距离计算方程:
当时:
当时:
其中:为设计拉出值,为接触线与设计低轨铅垂距离,为悬挂点设计导高;
S35、根据所述承力索参数与动态轨面之间的关系模型及S2获取及测量的数据,以及S31/S32计算结果,建立承力索与既有低轨面铅垂距离计算方程:
当时:
当时:
其中:为实测拉出值,为承力索到既有轨面高度,为承力索与既有低轨面铅垂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用于有砟常动轨的承力索参数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包括:
S36、根据所述承力索参数与动态轨面之间的关系模型及S2获取及测量的数据,以及S31、S32、S33、S34、S35的计算结果,建立承力索距离接触线悬挂点铅垂距离计算方程:
其中:为承力索距离接触线悬挂点铅垂距离,为承力索与既有低轨面铅垂距离,为接触线与设计低轨铅垂距离,为设计低轨与既有低轨高程差;
S37、根据所述承力索参数与动态轨面之间的关系模型及S2获取及测量的数据,以及S31、S32、S35的计算结果,建立承力索距设计轨面垂直距离H的计算方程:
。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铁建电气化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南方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铁建电气化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南方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13188.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