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锈蚀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破坏模式判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508624.6 | 申请日: | 2020-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131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5 |
发明(设计)人: | 姜超;丁豪;顾祥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13 | 分类号: | G06F30/13;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吴林松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锈蚀 钢筋混凝土 截面 破坏 模式 判定 方法 | ||
1.一种锈蚀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破坏模式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测量锈蚀前后钢筋混凝土梁的基本参数;
(2)计算界限I锈蚀率;
所述的界限I定义为“受拉锈蚀纵筋刚开始屈服,受压混凝土即压碎”,界限I对应的纵筋锈蚀率即为界限I锈蚀率;
(3)计算界限II锈蚀率;
所述的界限II定义为“受拉锈蚀纵筋刚开始强化,受压混凝土即压碎”,界限II对应的纵筋锈蚀率即为界限II锈蚀率;
(4)计算界限III锈蚀率;
所述的界限III定义为“受拉锈蚀纵筋刚拉断,受压混凝土即压碎”,界限III对应的纵筋锈蚀率即为界限III锈蚀率;
(5)判定锈蚀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破坏模式;
所述的步骤(1)中,所述锈蚀前后钢筋混凝土梁的基本参数包括:截面宽度b、截面有效高度h0;混凝土抗压强度fc;光圆或变形的钢筋类型、受拉纵向钢筋平均锈蚀率ηs、与钢筋根数n及直径d相关的初始配筋面积As0;未锈蚀钢筋弹性模量Es0、屈服强度fy0、极限强度fu0、屈服应变εy0、强化应变εsh0、极限应变εu0;
所述的步骤“(2)计算界限I锈蚀率”包含如下步骤:
1)令钢筋应变εsc=εyc(ηs)、应力σsc=fyc(ηs)、截面受压区边缘混凝土应变其中,εyc(ηs)和fyc(ηs)分别为锈蚀率为ηs时的锈蚀钢筋屈服应变和屈服应力,εcu为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代入变形协调方程可得界限I锈蚀率下相对受压区高度;
2)将界限I锈蚀率下相对受压区高度代入正截面力平衡方程可得关于ηs的一元二次方程;
3)求解该一元二次方程,取范围0~0.8内较小的解作为界限I锈蚀率ηsyb,若在范围0~0.8内无解,则说明界限I锈蚀率不存在,取ηsyb=0;
所述的步骤“(3)计算界限II锈蚀率”包含如下步骤:
1)令εsc=εshc(ηs)、σsc=fyc(ηs)、其中,εshc(ηs)为锈蚀率为ηs时的锈蚀钢筋强化应变,代入变形协调方程可得界限II锈蚀率下相对受压区高度;
2)将界限II锈蚀率下相对受压区高度代入正截面力平衡方程可得关于ηs的一元二次方程;
3)求解该一元二次方程,取ηsyb<ηs<ηs,cr范围内较小的解作为界限II锈蚀率ηshb;若在ηsyb~ηs,cr范围内无解,则说明对于该初始配筋的钢筋混凝土梁,界限II不存在,可取ηshb=ηsyb;ηs,cr为锈蚀钢筋屈服平台消失时的临界锈蚀率,对于加速锈蚀情况,变形钢筋和光圆钢筋的ηs,cr可分别取为0.3和0.15,对于自然锈蚀情况,变形钢筋和光圆钢筋的ηs,cr可分别取为0.2和0.1;
所述的步骤“(4)计算界限III锈蚀率”包含如下步骤:
1)令εsc=εsuc(ηs)、σsc=fuc(ηs)、其中,εsuc(ηs)和fuc(ηs)为锈蚀率为ηs时的锈蚀钢筋极限应变和极限应力,代入变形协调方程可得界限III锈蚀率下相对受压区高度;
2)将界限III锈蚀率下相对受压区高度代入正截面力平衡方程可得关于ηs的一元二次方程;
3)求解该一元二次方程,取范围ηshb~0.8内较小的解作为界限III锈蚀率ηsub;若在范围ηshb~0.8无解,则说明此时界限III不存在,取ηsub=0.8;
所述的步骤“(5)判定锈蚀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破坏模式”,包括如下步骤:
1)若受拉纵筋锈蚀率ηs介于0~ηsyb范围内,则判定该锈蚀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破坏模式为:模式①“类似超筋破坏”;
2)若受拉纵筋锈蚀率ηs介于ηsyb~ηshb范围内,则判定该锈蚀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破坏模式为:模式②“类似适筋破坏”;
3)若受拉纵筋锈蚀率ηs介于ηshb~ηsub范围内,则判定该锈蚀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破坏模式为:模式③“类似超筋破坏”;
4)若受拉纵筋锈蚀率ηs介于ηsub~1范围内,则判定该锈蚀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破坏模式为:模式④“类似少筋破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508624.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