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反射面辅助无线定位系统及其反射波束成形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88430.4 | 申请日: | 2020-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377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9 |
发明(设计)人: | 刘儿兀;刘轶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4/02 | 分类号: | H04W4/02;H04W64/00;H04B7/06;H04B7/08;H01Q15/14;H01Q2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律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290 | 代理人: | 叶凤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反射 辅助 无线 定位 系统 及其 波束 成形 设计 方法 | ||
1.一种智能反射面辅助无线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系统模型、信道模型和接收信号模型;
所述系统模型包括基站端、移动端和智能反射面;基站端和移动端所配备的天线个数分别为Nt和Nr,而智能反射面则由N个反射单元组成;基站端和移动端的位置分别被记为p=[px,py,0]T和q=[qx,qy,0]T,第i个反射单元的位置被记为在视距链路被阻塞的情况下,该无线定位系统中存在着N条反射路径;第i条路径的发射仰角和方位角分别记为θi和φi,接收仰角和方位角分别记为和其中,θi和φi的值依据事先安装的基站和智能反射面的位置进行计算获得,而和的值则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估计;
所述信道模型其Nr×Nt信道矩阵表示为:
其中,Λt和Λr分别表示基站端和移动端的阵列响应矩阵,对角阵H表示N条路径的传播增益矩阵,对角阵Φ表示智能反射面对信号的操作;响应矩阵Λt和Λr由发射角和接收角决定,由下式给出:
Λt=[at(θ1,φ1),…,at(θN,φN)]
其中,列向量at(θi,φi)和分别为:
参数k=2πd/λ,其中d表示发射或接收天线之间的间距,λ表示发送信号的波长;对角阵其中表示按元素求幂操作,向量表示智能反射面的N个反射单元的相移;对角阵H=diag[h],其中向量h=[h1,h2,…,hN]T表示N条路径的传播增益,并且向量中的元素是独立同分布的;
所述接收信号模型,其基站端发送的信号表示为其中L表示发送信号所消耗时隙的数量,矩阵中第l个向量x(l)表示在第l个时隙所发送的信号;对其进行向量化操作得到移动端的接收信号为:
其中,向量n表示加性高斯白噪声,其元素是独立同分布的,均服从复高斯分布基站端在第l个时隙的发送功率为
2.一种反射波束成形设计方法,其特征是,包括步骤:
步骤1,通过优化反射波束成形来最小化位置估计的克拉美·罗下界,优化问题表示为:
其中,Jq为费雪信息矩阵;
采用梯度下降法来获得局部最优解;目标函数是一个以向量为变量的实值标量函数,其梯度表示为:
其中,目标函数对的偏导数由下式给出:
其中,参数Nu和De分别表示目标函数的分子与分母,
费雪信息矩阵的各个元素对变量的偏导数为:
步骤2,采用交替优化为:
第一步,初始化智能反射面的反射波束成形;
第二步,估计位置参数并更新;
第三步,根据当前迭代轮次所估计的参数优化智能反射面的反射波束成形;
第四步,判断是否收敛,如果不收敛则跳转到第二步,如果收敛则输出位置信息和反射波束成形设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当前迭代轮次所估计参数优化智能反射面的相移向量,算法过程为:
第一步,设置迭代次数参数和迭代中断条件;
第二步,将上一轮迭代所得到的相移向量作为本轮迭代的初始值;
第三步,计算当前目标函数的函数值;
第四步,更新迭代次数;
第五步,选择梯度流方向作为搜索方向;
第六步,通过相关算法选择步长;
第七步,更新反射波束成形设计;
第八步,计算目标函数的变化量;
第九步,判断目标函数变换量是否达到迭代终中断要求;
第十步,输出反射波束成形向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88430.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