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APM300R构架导向框架部件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86117.7 | 申请日: | 2020-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586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10 |
发明(设计)人: | 张健彬;马志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雷尔伟交通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5/00 | 分类号: | B23P15/00;B23K31/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施婷婷;张苏沛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市鸠***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apm300r 构架 导向 框架 部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APM300R构架导向框架部件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含加工、焊接、热处理退火、油漆等工序。其具体工艺路线为:下料→坡口加工→焊前处理(喷砂)→组装焊接→探伤→调型→热处理退火→探伤→机加工(安装面、安装孔等)→油漆处理,通过打砂工艺替代焊前对氧化膜手工打磨处理的工艺,大大提高了焊接接头性能,也减轻了焊工的劳动强度;通过带有R角的矩形管代替板材或者直角矩形管,改善了导向框架的焊缝形式,提高了结构的焊缝强度和疲劳性能,提高了车辆运行的可靠性;通过调整加工工艺顺序,提高了导向框架关键尺寸的尺寸精度,从而提高了导向轮的安装精度,使导向轮与轨道间平稳接触,提高了车辆的运行平稳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APM300R构架导向框架部件的制备方法,属于轨道交通车体构架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导向框架置于列车底部,其上方与车体底架结构连接,下方与导向轮连接,主要作用是保证列车运行过程中一直沿着轨道行驶,控制列运行方向,使列车能够平稳行驶,可以说,列车能否平稳沿轨道运行、能否避免列车运行过程中不脱轨,都是由导向框架完成。
在列车的运行过程中,导向框架承受水平和竖直方向的拉力、压力及冲击载荷,在列车转弯时,整个列车的离心力均传递至导向框架上,因此,如何控制导向框架的尺寸精度、如何控制导向框架的焊接强度、使导向框架能够在耐寒、耐盐腐蚀条件下运行几十年,均需要在制造工艺上进行保证。
现有技术往往追求节约生产成本而采用先加工后焊接的方式,即先对子件加工得到需要的孔等尺寸,然后进行装配焊接的方式制造,此种制造方式由于子件加工时不需要使用较大的机床进行,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但是由于后面的焊接工序导致较大的焊接变形,即使焊后有调型工序,但也无法保证较高的尺寸精度,给后续列车装配工序造成较大的麻烦。同时,由于尺寸精度控制不严格,使导向框架装配至车辆后受力状态较差,降低了导向框架的使用寿命,给列车运行留下较大的安全风险。
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直角矩形管或者板材角接、对接的方式焊接导向框架,针对受力状态来讲,钢板对接焊缝相对于矩形管角接焊缝强度更高,但钢板的受力状态又不如矩形管均布,因而结构的疲劳性能受到局限,因此需开发一种既能够通过焊接得到带有熔深的对接焊缝,又能能使导向框架受力均匀,疲劳性能优异的材料;
现有技术中一般焊前使用手动角磨工具去除碳钢板表面的氧化膜,由于去除不彻底,在焊接过程中易于产生焊接缺陷(如气孔、夹杂、熔合不良等),不能很好的保证产品的焊接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APM300R构架导向框架部件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如下:
1)解决加工精度问题,采用先对子件进行坡口等加工然后焊接,焊接后进行调型,最后加工安装孔及安装面,以保证产品的尺寸精度;
2)解决材料结构局限问题,本发明导向框架制造工艺所采用的是带有R角的矩形管,此类矩形管带有R角(R19.3),通过焊接能够得到较大的熔深,当与其他钢板连接时,其焊缝结构与常规直角的矩形管焊缝结构对比,如图1至图4所示,使得矩形管与钢板连接所得到的结构具有焊缝强度高、受力状态优异,疲劳性能好的优点。
3)采用焊前对钢板或型材进行喷砂处理的方式,整体去除材料表面的氧化膜等杂质,提高材料焊前的表面状态,降低焊工的工作强度,提高焊缝的焊接质量。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APM300R构架导向框架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
(1)下料;对所述导向框架的原材料进行坡口加工;
(2)组装焊接:矩形管的焊接,上下盖板的焊接,以及矩形管和上下盖板之间的焊接;组装焊接后进行调型;
(3)热处理退火,温度要控制在635±14℃;磁粉探伤检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雷尔伟交通装备有限公司,未经安徽雷尔伟交通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8611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