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二氧化碳、硫化氢腐蚀油套管及其生产工艺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484024.0 | 申请日: | 2020-12-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629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 发明(设计)人: | 刁芋强;康爽;李宏波;胥传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建龙钢铁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2C38/02 | 分类号: | C22C38/02;C22C38/04;C22C38/42;C22C38/44;C21D1/25;C21D6/00;C21D9/08 |
| 代理公司: | 大庆禹奥专利事务所 23208 | 代理人: | 朱林;杨立芹 |
| 地址: | 15510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氧化碳 硫化氢 腐蚀 套管 及其 生产工艺 | ||
本发明属于钢铁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二氧化碳、硫化氢腐蚀油套管,其成分及重量百分配比:C为0.25~0.27%,Si为0.25~0.35%,Mn为0.7~0.8%,Cr为0.9~1.0%,Mo为0.15~0.25%,S≤0.003%,P≤0.01%,Ni≤0.2%,Cu≤0.2%,余量为Fe和杂质。产品稳定性更强,使用周期更长的特点;屈服强度为552~655MPa,抗拉强度≥655MPa,断后最小伸长率≥14%,晶粒度≥7级,硬度≤241HBW。经冶炼工序、无缝轧管工序、调质热处理工序,显著提高了无缝钢管的强度、韧性及冲击功,使该产品具有抗二氧化碳、硫化氢腐蚀的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铁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二氧化碳、硫化氢腐蚀油套管及其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石油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市场上对石油套管的防腐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现对石油套管的生产方法和成分进行不断改进和提高,经淬火+回火工艺使产品综合性能大大提升,能够达到抗二氧化碳、硫化氢腐蚀的目的。故此,设计一种抗二氧化碳、硫化氢腐蚀油套管是非常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抗二氧化碳、硫化氢腐蚀油套管。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达到了油井管的抗腐蚀要求。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抗二氧化碳、硫化氢腐蚀油套管,其成分及重量百分配比:C为0.25~0.27%,Si为0.25~0.35%,Mn为0.7~0.8%,Cr为0.9~1.0%,Mo为0.15~0.25%,S≤0.003%,P≤0.01%,Ni≤0.2%,Cu≤0.2%,余量为Fe和杂质。
进一步地,所述油套管成分及重量百分配比:C为0.25%,Si为0.25%,Mn为0.7%,Cr为0.9%,Mo为0.15%,S为0.001%,P为0.004%,Ni为0.06%,Cu为0.06%,Fe和杂质为97.625%。
进一步地,所述油套管成分及重量百分配比:C为0.26%,Si为0.3%,Mn为0.75%,Cr为0.95%,Mo为0.2%,S为0.002%,P为0.007%,Ni为0.13%,Cu为0.13%,Fe和杂质为97.271%。
进一步地,所述油套管成分及重量百分配比:C为0.27%,Si为0.35%,Mn为0.8%,Cr为1.0%,Mo为0.25%,S为0.003%,P为0.01%,Ni为0.2%,Cu为0.2%,Fe和杂质为96.917%。
进一步地,所述生产工艺为:冶炼-无缝轧管-调质热处理。
进一步地,所述调质热处理采用淬火+回火工艺,最低回火温度56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提供了一种抗二氧化碳、硫化氢腐蚀油套管。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达到了油井管的抗腐蚀要求。在化学成分上实现了金属有害元素窄控制;产品稳定性更强,使用周期更长的特点;屈服强度为552~655MPa,抗拉强度≥655MPa,断后最小伸长率≥14%,晶粒度≥7级,硬度≤241HBW。经冶炼工序、无缝轧管工序、调质热处理工序,显著提高了无缝钢管的强度、韧性及冲击功,使该产品具有抗二氧化碳、硫化氢腐蚀的能力。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一种抗二氧化碳、硫化氢腐蚀油套管,其成分及重量百分配比:C为0.25%,Si为0.25%,Mn为0.7%,Cr为0.9%,Mo为0.15%,S为0.001%,P为0.004%,Ni为0.06%,Cu为0.06%,Fe和杂质为97.625%。
实施例二
一种抗二氧化碳、硫化氢腐蚀油套管,其成分及重量百分配比:C为0.26%,Si为0.3%,Mn为0.75%,Cr为0.95%,Mo为0.2%,S为0.002%,P为0.007%,Ni为0.13%,Cu为0.13%,Fe和杂质为97.271%。
实施例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建龙钢铁有限公司,未经黑龙江建龙钢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840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