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立构复合聚乳酸纤维、制备方法,结晶行为测试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72370.7 | 申请日: | 2020-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266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03 |
发明(设计)人: | 朱金唐;崔华帅;史贤宁;吴鹏飞;崔宁;李杰;黄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F8/14 | 分类号: | D01F8/14;D01D5/08;D01D5/12;D01D10/02;G01N2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强智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48 | 代理人: | 黄耀威 |
地址: | 10002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全立构 复合 乳酸 纤维 制备 方法 结晶 行为 测试 装置 计算机 可读 存储 介质 设备 | ||
1.一种全立构复合聚乳酸纤维的制备方法,所述全立构复合聚乳酸纤维的制备原料中,左旋聚乳酸切片与右旋聚乳酸切片之间的质量比的取值范围为(4:6)-(6:4),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将左旋聚乳酸切片熔融形成左旋聚乳酸切片熔体,将右旋聚乳酸切片熔融形成右旋聚乳酸切片熔体;
所述左旋聚乳酸切片熔体、右旋聚乳酸切片熔体按照设定的比例挤出,得到挤出的左旋聚乳酸切片熔体和挤出的右旋聚乳酸切片熔体,其中,左旋聚乳酸熔体与右旋聚乳酸熔体的质量比取值范围为(4:6)-(6:4);
所述挤出的左旋聚乳酸切片熔体和挤出的右旋聚乳酸切片熔体混合,得到混合熔体;
所述混合熔体进入纺丝组件并再次挤出,得到初生纤维;
所述初生纤维经过后处理后,制得所述全立构复合聚乳酸纤维;
所述挤出的左旋聚乳酸切片熔体和挤出的右旋聚乳酸切片熔体混合,得到混合熔体的步骤中,选用的熔体混合装置为动态混合装置,所述动态混合装置包括第一混合器(13)、第二混合器(17)、扰流件(18)、转轴(16)和旋转动力原动件,
所述转轴(16)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混合器(13)的顶面,所述转轴(1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旋转动力原动件的输出轴;
所述第一混合器(13)的底面(35)与所述第二混合器(17)的顶面(23)相对应配合形成混合组件,于所述第一混合器(13)的底面(35)与所述第二混合器(17)的顶面(23)之间形成第一容置空间(31);
所述扰流件(18)偏心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31)内;
第一容置空间(31)的上、下两侧均与外界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立构复合聚乳酸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得所述全立构复合聚乳酸纤维只有一个立构结晶熔融峰取值范围为220℃~22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立构复合聚乳酸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全立构复合聚乳酸纤维的广角粉末X射线衍射一维图谱在2θ为12°、21°和24°处存在立构晶的晶面衍射特征峰;所述全立构复合聚乳酸纤维的立构晶含量为40%~4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立构复合聚乳酸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旋聚乳酸切片的重均分子量为10-30万Da,所述左旋聚乳酸切片中L旋光异构体的摩尔含量为95%~99%,所述左旋聚乳酸切片的含水量低于50ppm;
所述右旋聚乳酸切片的重均分子量为10-30万Da,所述右旋聚乳酸切片中D旋光异构体的摩尔含量为95%~99%,所述右旋聚乳酸切片的含水量低于50pp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立构复合聚乳酸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旋聚乳酸切片在第一单螺杆挤出机内熔融;
所述右旋聚乳酸切片在第二单螺杆挤出机内熔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立构复合聚乳酸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熔体进入纺丝组件并再次挤出,得到初生纤维的步骤中,所述混合熔体流过所述纺丝组件内的静态混合器和滤砂后,经由喷丝板毛细孔挤出,得到初生纤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立构复合聚乳酸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生纤维经过后处理后,制得所述全立构复合聚乳酸纤维的步骤中,所述后处理选自一步法或者两步法之一:
所述一步法包括依次冷却、上油、热牵伸和热定型;
所述两步法包括依次冷却、上油、卷绕之后再进行热牵伸变形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立构复合聚乳酸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螺杆挤出机、所述第二单螺杆挤出机处于N2氛围中保护。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立构复合聚乳酸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出的左旋聚乳酸切片熔体和挤出的右旋聚乳酸切片熔体混合,得到混合熔体的步骤中,动态混合装置的转速取值范围为20rpm-80rp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72370.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鞭炮燃烧储蓄装置
- 下一篇:一种建筑钢管外壁打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