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去除新生牛血清内毒素的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66034.1 | 申请日: | 2020-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626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发明(设计)人: | 李佳亮;孙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五河县鑫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5/00 | 分类号: | C12N5/00;B01D36/00;B01D37/00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博知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42 | 代理人: | 管秋香 |
地址: | 233312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去除 新生 血清 内毒素 工艺 | ||
1.一种去除新生牛血清内毒素的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取新生牛血清,且该新生牛血清为小公牛喂食过初乳4-14天且含大量脂类、内毒素和血红蛋白超标的血清;
S2:对新生牛血清预滤处理,预滤处理得到预滤上清液;
S3:向预滤上清液中加入活性炭进行吸附,活性炭的质量分数为上清液质量的0.5-2%,待吸附50-90min后,进行中滤处理;
S4:中滤处理后加入内毒素吸附材料进行吸附处理,并在吸附处理进行后滤处理,后滤处理后即得到去除了内毒素的新生牛血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去除新生牛血清内毒素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预滤处理具体包括步骤:S21:滤除牛血清中纤维蛋白并得滤除液;S22:将滤除液经超滤柱分离成大分子复合物与游离分子;S23:向大分子复合物内加入免疫球蛋白、脂蛋白并聚合成絮状沉淀;S24:将该絮状沉淀经离心、澄清过滤得预滤液,并将该预滤液与游离分子合并得到预滤上清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去除新生牛血清内毒素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活性炭为活性炭颗粒和/或粉末,通过将活性炭颗粒和/或粉末加入血清并柔和搅拌至均匀,经中滤处理去除活性炭并获得中滤处理原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去除新生牛血清内毒素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中滤处理是通过将处理液离心后得上清液,并将该上清液经粗滤膜过滤。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去除新生牛血清内毒素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S4中内毒素吸附材料为壳聚糖微球、甘氨酸经偶联反应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去除新生牛血清内毒素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S4中后滤处理包括使用0.8μm滤膜、0.65μm滤膜、0.45μm滤膜、0.1μm滤膜依次逐级过滤,从而获得去除了内毒素的新生牛血清。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去除新生牛血清内毒素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炭颗粒和/或粉末加入血清并柔和搅拌至均匀是在搅拌设备中进行,搅拌设备包括搅拌箱(1)、机架(2)、第一搅拌结构与第二搅拌结构,搅拌箱(1)固定在机架(2)端部,搅拌箱(1)内部上、下两侧分别装设有第一搅拌结构、第二搅拌结构;所述第一搅拌结构包括滑轨(3)、齿板(4)、齿轮(5)与第一搅拌杆(6),滑轨(3)固定在搅拌箱(1)顶壁,滑轨(3)内侧设有弹簧,滑轨(3)上滑接有齿板(4);所述齿轮(5)通过支架装设于齿板(4)下侧且与齿板(4)啮合,齿轮(5)端部连接有第一搅拌杆(6),且第一搅拌杆(6)可在齿轮(5)、齿板(4)相互啮合时摆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去除新生牛血清内毒素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搅拌结构为转动连接于搅拌箱(1)内部下侧的第二搅拌杆(7),搅拌箱(1)外侧设有驱动第二搅拌杆(7)以及第一搅拌杆(6)运转的驱动结构,且驱动结构包括第一转动杆(8)、第二转动杆(9)、第三转动杆(10)与转动柱(11),第一转动杆(8)装设于机架(2)上且与第二搅拌杆(7)传动连接,第一转动杆(8)上装设有第一斜齿轮,机架(2)底侧设有驱动第一转动杆(8)的手柄;所述第二转动杆(9)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带轮(12)以及与第一斜齿轮啮合的第二斜齿轮,第三转动杆(10)一端设有与第一带轮(12)通过皮带联动的第二带轮(13),第三转动杆(10)穿过搅拌箱(1)的端部连接有第三斜齿轮,且第三斜齿轮与转动柱(11)啮合传动,转动柱(11)顶端转动连接于搅拌箱(1)顶壁,转动柱(11)上装设有与齿板(4)抵触的凸轮(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五河县鑫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五河县鑫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6603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