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铸坯振痕测量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65406.9 | 申请日: | 2020-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189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发明(设计)人: | 孙永利;李小军;李兆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京诚瑞达电气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2/00 | 分类号: | B22D2/00;B22D1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薛平;周晓飞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铸坯振痕 测量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铸坯振痕测量方法及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通过结晶器铜板上安装的温度传感器,在拉坯过程中,采集连铸坯表面的温度场数据;从采集的温度场数据中,提取出连铸坯表面上每条振痕凹陷处的温度数据,其中,连铸坯表面上每条振痕凹陷处的温度值低于相邻区域的温度值;根据连铸坯表面上每条振痕凹陷处的温度数据,拟合出一条温度线;计算相邻两条温度线之间的距离,得到连铸坯表面上相邻两条振痕的间距。本发明能够在结晶器区域实现对连铸坯振痕的测量,从而实现连铸坯质量的实时分析预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钢铁冶炼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铸坯振痕测量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本部分旨在为权利要求书中陈述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现有技术。
众所周知,连铸坯表面上的振痕是由连铸结晶器振动以及多种工艺条件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果。通常,连铸坯表面具有周期性排列的振痕,如图1所示,连铸坯表面上的振痕,会以波谷和波峰的形式周期性出现。振痕是影响连铸坯表面质量的重要因素,使得表面质量恶化,严重时产生裂纹。
现有连铸坯振痕测量方法,是在连铸坯生成完成或出连铸区域后对连铸坯表面的振痕进行测量,存在实时性较差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连铸坯振痕测量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只能在连铸坯生成完成或出连铸区域后对连铸坯表面的振痕进行测量,存在实时性较差的技术问题,该方法包括:通过结晶器铜板上安装的温度传感器,在拉坯过程中,采集连铸坯表面的温度场数据;从采集的温度场数据中,提取出连铸坯表面上每条振痕凹陷处的温度数据,其中,连铸坯表面上每条振痕凹陷处的温度值低于相邻区域的温度值;根据连铸坯表面上每条振痕凹陷处的温度数据,拟合出一条温度线;计算相邻两条温度线之间的距离,得到连铸坯表面上相邻两条振痕的间距。
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连铸坯振痕测量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只能在连铸坯生成完成或出连铸区域后对连铸坯表面的振痕进行测量,存在实时性较差的技术问题,该装置包括:连铸坯表面温度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通过结晶器铜板上安装的温度传感器,在拉坯过程中,采集连铸坯表面的温度场数据;连铸坯振痕温度数据提取模块,用于从采集的温度场数据中,提取出连铸坯表面上每条振痕凹陷处的温度数据,其中,连铸坯表面上每条振痕凹陷处的温度值低于相邻区域的温度值;数据拟合处理模块,用于根据连铸坯表面上每条振痕凹陷处的温度数据,拟合出一条温度线;连铸坯振痕间距确定模块,用于计算相邻两条温度线之间的距离,得到连铸坯表面上相邻两条振痕的间距。
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只能在连铸坯生成完成或出连铸区域后对连铸坯表面的振痕进行测量,存在实时性较差的技术问题,该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连铸坯振痕测量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只能在连铸坯生成完成或出连铸区域后对连铸坯表面的振痕进行测量,存在实时性较差的技术问题,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执行上述连铸坯振痕测量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结晶器铜板上安装的温度传感器,在拉坯过程中,采集连铸坯表面的温度场数据,当通过结晶器铜板上安装的温度传感器采集连铸坯表面的温度数据时,连铸坯表面上振痕凹陷处的温度会低于相邻区域的温度,因而,可从采集的温度场数据中,提取出连铸坯表面上每条振痕凹陷处的温度数据,进而根据连铸坯表面上每条振痕凹陷处的温度数据,拟合出一条温度线,最后通过计算相邻两条温度线之间的距离,得到连铸坯表面上相邻两条振痕的间距。与现有技术中在连铸坯生成完成或出连铸区域后对连铸坯表面的振痕进行测量的技术方案相比,本发明实施例能够在结晶器区域实现对连铸坯振痕的测量,从而实现连铸坯质量的实时分析预警。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京诚瑞达电气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京诚瑞达电气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6540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SiC MOSFET器件及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沉香叶茶的制备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