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以太网的分布式惯性平台测试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51715.0 | 申请日: | 2020-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592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刚;张金云;万少巍;刘冰;刘越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11/30 | 分类号: | G06F11/30;G06F11/36;H04L12/64;G01C25/0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马全亮 |
地址: | 100854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以太网 分布式 惯性 平台 测试 系统 | ||
一种基于以太网的分布式惯性平台测试系统,包括测试系统前端、以太网总线和测试系统后端。测试系统前端为服务器端,用于接收并处理用户操作指令、与测试系统后端进行消息交互、显示存储测试信息、完成实时诊断及决策处理、实现测试任务的智能调度;测试系统后端为客户端,后端与待测惯性平台直接连接,负责惯性平台测试信息交互、计算机硬盘状态监测、声光报警装置控制、电源控制及通讯管理、模拟外部惯性导航系统发送惯导数据、模拟外部光学瞄准系统发送光瞄准直信号;测试系统前端和后端通过以太网总线实现信息交互。本发明可组建网络化惯性平台测试系统,通过测试系统前端搭配多个分布式后端的方式,实现多套惯性平台系统的在线测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以太网的分布式惯性平台测试系统,属于惯性平台测试系统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惯性技术的不断发展,惯性平台产品迭代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生产及用户使用现场经常出现多种谱型惯性平台同时进行测试的情况。由于不同型惯性平台对外测试接口及对测试系统硬件资源的要求各有差异;且随着惯性平台数字化水平的提高,对测试计算机快速通信能力、数据批量处理能力、流程智能控制及故障自诊断能力等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些功能占用的计算机资源越来越大。因此,目前广泛采用的基于单台惯性平台测试系统,远不能满足多型号惯性平台兼容测试及同时在线测试的需求。另一方面,惯性平台实际使用过程中需与外系统进行信息交互,在惯性平台测试阶段需要完成与该外部系统接口相关的全面测试工作,而实际惯性平台测试系统中外系统等效部分仍存在空白,惯性平台测试覆盖性存在一定的风险。目前,还没有将外系统等效功能、基于前端后端模式的分布式多型惯性平台兼容在线测试功能、总线智能管理、测试流程智能控制及故障自诊断等功能融合在一起的惯性平台测试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目前,在惯性平台系统测试领域,还没有相关技术方法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问题: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以太网总线的分布式惯性平台测试系统。能够模拟外部惯导系统及光学瞄准系统与惯性平台系统进行信息交互,实时惯性平台对外接口的100%测试覆盖要求。另外惯性平台测试系统能够实现多套、多型惯性平台系统的分布式在线测试,大大提高了惯性平台的测试效率。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基于以太网的分布式惯性平台测试系统,包括:测试系统前端、以太网总线和多个测试系统后端,测试系统后端通过以太网与测试系统前端进行信息交互,且每个测试系统后端对应一个待测惯性平台;
测试系统前端为服务器端,用于接收并处理用户操作指令、与测试系统后端进行消息交互、显示和存储测试信息、完成测试信息的实时诊断及决策处理、实现测试任务调度;
测试系统后端为客户端,与待测惯性平台直接连接,用于惯性平台测试信息交互、计算机硬盘状态监测、声光报警装置控制、电源控制及通讯状态管理、模拟外部惯性导航系统发送惯导数据、模拟外部光学瞄准系统发送光瞄准直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的测试系统前端包括前端初始化模块、前端总线消息管理模块、人机界面操作模块、消息解析处理模块、任务智能调度模块、平台参数管理模块、界面显示模块、信息存储模块、实时诊断及决策处理模块;
前端初始化模块完成人机交互界面、TCP服务器端的初始化以及数据存储文件的创建,初始化完成后即可与测试系统后端建立连接;
前端总线消息管理模块完成发送消息队列和接收消息队列的管理,测试系统前端通过前端总线消息管理模块与后端通信,前端总线消息管理模块实时巡检发送消息队列,当检测有待发送消息时,则通过以太网将数据发送至测试系统后端,同时实时巡检消息接收队列,当检测到接收消息队列中有未处理消息时,将接收到的消息发送至消息解析处理模块;
人机界面操作模块实现接收用户操作指令或输入信息,并压入发送消息队列,通过前端总线消息管理模块控制测试系统后端完成相应的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未经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5171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文本图像的矫正方法及装置、设备和介质
- 下一篇:一种用于深水移动软电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