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频减震方形类年轮地震超颖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19722.2 | 申请日: | 2020-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542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石南南;亢志宽;罗方慧;王利辉;赵卓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31/08 | 分类号: | E02D31/08;E02D5/22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沈波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频 减震 方形 年轮 地震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频减震方形类年轮地震超颖结构,本发明的地震超颖结构沿建筑周围环向布置。本发明所设计的方形类年轮地震超颖结构主要通过将核心混凝土柱布置好后,在其外层交替围护钢管层和橡胶层。最后在最外侧围护混凝土层。本发明结构是基于声子晶体理论所设计的周期性结构,这种结构具有带隙特性。当地震表面波来袭时,在带隙频率范围内的地震表面波将无法通过所设计结构。布置在建筑基础周边且不与建筑相连,可以远程屏蔽地震表面波,从而保护建筑。改变结构的混凝土层、钢管层和橡胶层的几何参数,可以调整带隙位置,产生不同带隙宽度,从而可以对不同高度和不同场地条件下的建筑采取对应匹配参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频减震方形类年轮地震超颖结构,是一种能够有效衰减地震表面波的新结构。
背景技术
全球每年发生数百万次地震,地震发生后,具有大量能量的地震波从地下深处的震源向四面八方传播。当它们与地表相遇时,能量沿着地表传播,即地震的表面波。瑞利波是表面波之一,其频率范围为 0.1 至 20 赫兹,对结构极为有害,因为建筑物的共振频率正好在这个频率范围内。根据近些年世界各地的地震灾害调查和研究表明,建筑物在强烈地震后会发生倾斜、倾倒等破坏而丧失部分甚至全部功能,进而发生火灾、天然气泄漏等一系列次生灾害,严重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地震超颖结构是一种基于声子晶体理论的周期性结构,具有带隙特性。在带隙频率范围内,地震波无法穿过地震超颖结构,这为抗震保护提供了一种新途径。本发明借鉴声子晶体控制机械波原理,采用多重混凝土、钢管及橡胶等组成减震结构,实现对地震波的控制和衰减,本发明引述的技术结构定义为“地震超颖结构”。
目前,传统抗震方法一般是遵循“三水准,两阶段”设计准则,通过“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杆件”等设计原则进行建筑抗震设计。通过增大特定位置的梁柱截面尺寸,从而提高建筑整体的抗震能力。但存在震后建筑损伤严重,结构修复量较大甚至无法修复的问题。所以,发明一种施工简单,适用性强,能够有效衰减地震表面波的减隔震结构,对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和保证紧急关键结构应对地震时的应急响应十分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低频减震方形类年轮地震超颖结构涉及一种用于衰减地震表面波的地震超颖结构。其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全方位、多角度保护建筑、取材简单、有效衰减地震表面波、减小建筑灾后修复和维护成本的类年轮地震超颖结构。
本发明涉及的一种低频减震方形类年轮地震超颖结构,该方形类年轮地震超颖结构布置在建筑物基础周边,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混凝土层1、第二混凝土层10、第一钢管层2、第二钢管层4、第三钢管层6、第四钢管层8、第一橡胶层3、第二橡胶层5、第三橡胶层7和第四橡胶层9。第一混凝土层1为方形结构,第一钢管层2围护在第一混凝土层1的外部,第二钢管层4围护在第一钢管层2外部,第三钢管层6围护在第二钢管层4外部,第四钢管层8围护在第三钢管层6外部;第二混凝土层10围护在第四钢管层8的外部;第一橡胶层3填充在第一钢管层2与第二钢管层4之间,第二橡胶层5填充在第二钢管层4与第三钢管层6之间,第三橡胶层7填充在第三钢管层6与第四钢管层8之间;第四橡胶层9填充在第四钢管层8与第二混凝土层10之间;
第一混凝土层1边长为1.48m,第二混凝土层10外边长为3m,内边长2.4m,厚度0.3m,高度18m,均采用C20-C40素混凝土。第一钢管层2、第二钢管层4、第三钢管层6、第四钢管层8的厚度均为0.10m,高度18m,且均选用热轧无缝钢管。第一橡胶层3、第二橡胶层5、第三橡胶层7和第三橡胶层9的厚度均为0.015m,高度18m,选用工业橡胶。
本发明结构布置在建筑基础附近,结构顶面与地表平齐,沿建筑物环向布置,距离建筑物水平距离9m。本发明结构单胞延拓所形成的地震超颖结构外围尺寸不小于建筑物基础尺寸。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方形类年轮地震超颖结构布置在建筑基础周边,在一定范围内沿建筑环向布置,利用带隙特性,衰减地震表面波,保护建筑物免受地震表面波的危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1972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