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据加密传输方法、装置、系统及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011418813.4 | 申请日: | 2020-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158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公备;贾志娟;杨艳艳;付俊俊;周春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任美玲 |
地址: | 450044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据 加密 传输 方法 装置 系统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据加密传输方法,通过获取第一私钥及第二总私钥;从各个所述源节点接收与所述源节点对应的二次加密数据;根据所述第一私钥对所述二次加密数据解密,得到与所述二次加密数据对应的一次加密数据;将多个所述一次加密数据通过所述第二总私钥数据聚合,得到加密聚合信息;将所述加密聚合信息发送至目标节点,使所述目标节点根据所述第二私钥对所述加密聚合信息解密,得到所述明文数据。本发明全过程中中转节点并没有获得明文数据,因此即便中转节点的数据被截获,只要没有所述第二私钥,依旧无法被破解,从而提升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本发明同时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有益效果的数据加密传输装置、系统、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加密传输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数据加密传输方法、装置、系统、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正逐步改变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并对社会的各行各业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而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行使独立功能的普通物体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随着产业的成熟,能够支持不同互联协议、允许海量设备的接入、并能集成多种支撑服务的共性技术平台将是物联网产业发展成熟的结果,而这也带来了数据船数量的几何倍数的增加,增加了数据外漏,遭人破解的可能性。
在物联网中,传统的数据隐私保护方法采用逐跳加密技术,在每个中间节点解密、处理,再重新加密,并发送数据,但该方法就导致加密的数据在中间节点会多次解密,不能实现端到端的数据安全,隐私信息有从中间结点泄露的而风险。
因此,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数据在加密传输过程中会被中转节点获取明文数据,存在数据泄露的风险,就成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数据加密传输方法、装置、系统、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数据在加密传输过程中会被中转节点获取明文数据,存在数据泄露风险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数据加密传输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私钥及第二总私钥;其中,所述第二总私钥为各个源节点的第二公钥对应的第二私钥的和;
从各个所述源节点接收与所述源节点对应的二次加密数据;其中,所述二次加密数据为所述源节点将采集的明文数据根据所述第一私钥对应的第一公钥及所述第二公钥加密得到的数据;
根据所述第一私钥对所述二次加密数据解密,得到与所述二次加密数据对应的一次加密数据;
将多个所述一次加密数据通过所述第二总私钥数据聚合,得到加密聚合信息;
将所述加密聚合信息发送至目标节点,使所述目标节点根据所述第二私钥对所述加密聚合信息解密,得到所述明文数据。
可选地,在所述的数据加密传输方法中,在从各个所述源节点接收与所述源节点对应的二次加密数据之后,还包括:
判断所述二次加密数据的数量及预设的源节点连接数是否相同;
当所述二次加密数据的数量与所述源节点连接数不同时,发送警报信息至警报终端。
可选地,在所述的数据加密传输方法中,所述第一私钥及第一公钥为椭圆曲线加密算法的公钥体制;
和/或
所述第二私钥及第二公钥为椭圆曲线加密算法的公钥体制。
可选地,在所述的数据加密传输方法中,所述椭圆曲线加密算法为EC-EG加密算法。
一种数据加密传输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私钥及第二总私钥;其中,所述第二总私钥为各个源节点的第二公钥对应的第二私钥的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师范学院,未经郑州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1881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钢板桩结合大型排污泵的排水方法
- 下一篇:一种智能床摇摆装置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