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集成有薄膜热电偶和微换能元的测温装置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387400.4 | 申请日: | 2020-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451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9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杰;李岩峰;林振钰;陈昊泽;刘佳琪;王凤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K7/02 | 分类号: | G01K7/02 |
代理公司: | 太原新航路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2 | 代理人: | 王勇 |
地址: | 030051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集成 薄膜 热电偶 微换能元 测温 装置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集成有薄膜热电偶和微换能元的测温装置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用于制备一种集成有薄膜热电偶和微换能元的测温装置,该装置包括基片(1)、薄膜热电偶、微换能元(3)、两个薄膜焊盘(4);
其中,基片(1)为矩形结构,且基片(1)采用耐高温陶瓷制成;
所述薄膜热电偶包括两个薄膜热电极(2);两个薄膜热电极(2)均为Z形结构,且每个薄膜热电极(2)均包括前横向段、纵向段、后横向段;第一个薄膜热电极(2)采用铂铑合金制成;第二个薄膜热电极(2)采用铂制成;两个薄膜热电极(2)左右对称地印制于基片(1)的上表面;两个薄膜热电极(2)的前横向段背向设置;两个薄膜热电极(2)的纵向段相互平行;两个薄膜热电极(2)的后横向段相向设置,且两个薄膜热电极(2)的后横向段末端重叠构成热结点(5);热结点(5)为正方形结构;
微换能元(3)为蛇形轴对称结构,且微换能元(3)采用铂制成;微换能元(3)印制于基片(1)的上表面,且微换能元(3)位于热结点(5)的后方;微换能元(3)的对称轴与两个薄膜热电极(2)的对称轴重合;
两个薄膜焊盘(4)均采用铜制成;两个薄膜焊盘(4)左右对称地印制于基片(1)的上表面,且两个薄膜焊盘(4)分别位于微换能元(3)的左右两侧;两个薄膜焊盘(4)分别与微换能元(3)的两端连接;
基片(1)采用氧化铝陶瓷制成,其热传导率为37W/(m·K)、抗压强度为30000kgf/cm2、抗折强度为3500kgf/cm2、烧结温度为1800℃;两个薄膜热电极(2)的长度均为10mm、厚度均为5~6μm;两个薄膜热电极(2)的前横向段宽度均为2000μm;两个薄膜热电极(2)的纵向段宽度均为500μm;两个薄膜热电极(2)的后横向段宽度均为500μm;微换能元(3)的长度为6700μm、宽度为200μm、厚度为5~6μm;热结点(5)的长度和宽度均为500μm;微换能元(3)位于热结点(5)的后方200μm处;
使用时,火工药剂置于专用容器内,本装置置于专用容器的下方,且微换能元与专用容器接触;具体使用过程如下:首先,一方面利用导线将两个薄膜焊盘与外部电源连接,另一方面利用导线将两个薄膜热电极与数字电压表连接;然后,启动外部电源,外部电源向微换能元通电,使得微换能元发热,微换能元由此对专用容器内的火工药剂进行加热;在加热过程中,薄膜热电偶将微换能元的温度实时转换为电压信号,电压信号实时显示于数字电压表上;当微换能元的温度达到发火温度时,专用容器内的火工药剂发生燃烧或爆炸;此时,根据数字电压表实时显示的电压信号即可确定发火温度,由此实现发火温度的动态测量;
该方法是采用如下步骤实现的:
步骤一:选取基片(1),并对基片(1)进行表面亲水化处理;
步骤二:采用丝网印刷法在基片(1)的上表面分别印制薄膜热电偶和微换能元(3),由此制得测温装置半成品;
步骤三:将测温装置半成品置于马弗炉中进行高温烧结,烧结温度为1300℃,烧结时间为3h,然后将测温装置半成品进行自然冷却;
步骤四:对薄膜热电偶进行标定;
步骤五:采用丝网印刷法在基片(1)的上表面印制与微换能元(3)连接的两个薄膜焊盘(4),由此制得集成有薄膜热电偶和微换能元的测温装置;
所述步骤二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1:将细度15μm的铂铑合金浆料与有机载体进行混合,由此制得铂铑合金微米浆料;
步骤2.2:先将丝网印版置于基片(1)的上方,再将铂铑合金微米浆料堆积于丝网印版上,然后用刮刀刮压铂铑合金微米浆料,使铂铑合金微米浆料透过丝网印版的图像区域渗漏到基片(1)的上表面,由此形成第一个薄膜热电极(2);
步骤2.3:先对第一个薄膜热电极(2)进行多层印刷加固,再对第一个薄膜热电极(2)进行流平、干燥、热处理,然后将第一个薄膜热电极(2)进行自然冷却;
步骤2.4:将细度10μm的铂浆料与有机载体进行混合,由此制得铂微米浆料;
步骤2.5:先将丝网印版置于基片(1)的上方,再将铂微米浆料堆积于丝网印版上,然后用刮刀刮压铂微米浆料,使铂微米浆料透过丝网印版的图像区域渗漏到基片(1)的上表面,由此形成第二个薄膜热电极(2)和微换能元(3);
步骤2.6:先对第二个薄膜热电极(2)进行多层印刷加固,再对第二个薄膜热电极(2)进行流平、干燥、热处理,然后将第二个薄膜热电极(2)进行自然冷却;
步骤2.7:先对微换能元(3)进行多层印刷加固,再对微换能元(3)进行流平、干燥、热处理,然后将微换能元(3)进行自然冷却;
所述步骤四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4.1:选取两根引线(6)、托片(7)、两个夹片(8)、两个夹条(9)、两个螺钉(10)、两个螺母;第一根引线(6)采用铂铑合金制成;第二根引线(6)采用铂制成;托片(7)、两个夹片(8)均采用耐高温陶瓷制成;两个夹条(9)均采用钨铼合金制成,且每个夹条(9)的两端均各开设有一个通孔;
步骤4.2:先将托片(7)与基片(1)对接,再将两根引线(6)置于托片(7)的上表面,然后将第一根引线(6)的首端搭接于第一个薄膜热电极(2)的上表面,将第二根引线(6)的首端搭接于第二个薄膜热电极(2)的上表面;
步骤4.3:先用两个夹片(8)将托片(7)与基片(1)夹持固定,再用两个夹条(9)将两个夹片(8)夹持固定,然后将第一个螺钉(10)穿入两个夹条(9)首端的通孔内,将第二个螺钉(10)穿入两个夹条(9)末端的通孔内,而后将两个螺母分别旋拧于两个螺钉(10)的末端,由此将两个夹条(9)锁紧;
步骤4.4:先将两根引线(6)的末端分别与数字电压表的两端连接,再利用数字电压表对薄膜热电偶进行标定;标定结束后,先拆卸两个螺母和两个螺钉(10),再拆卸两个夹条(9)和两个夹片(8),然后拆卸托片(7)和两根引线(6);
丝网印版的网布为325目、膜厚为5μm,张力为29N±2N;
热处理条件为:在空气或氧气气氛中,热处理温度为1000~1300℃,热处理时间为3~5h,升温速度为3~5℃/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北大学,未经中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87400.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真空度真空玻璃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大件焊接用工作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