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下多舱管廊下穿建筑物的暗挖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84090.0 | 申请日: | 2020-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824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发明(设计)人: | 张勇;刘萌;刘静;高鸽;王祥宇;袁慧卿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E02D29/05;E21D11/10;E21D11/15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党桃桃 |
地址: | 710055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 多舱管廊下穿 建筑物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管廊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地下多舱管廊下穿建筑物的暗挖施工方法,管廊采用节段预制拼装,在工厂内预制,模板系统采用定制成套钢模板,立式浇注,所述钢结构外模的外壁为钢板,所述钢结构外模的内部为钢桁架结构。所述各舱室钢结构内模的外壁为钢板,所述钢结构内模的内部为钢桁架结构.根据不同的节段重量,采用不同的吊点设置,地下多舱管廊由预制钢筋混凝土管廊节段通过胶粘剂拼接、预应力张拉而成,胶粘剂除了起到粘结作用外,还起到填充、密封、抗渗和找平等作用。本发明方法具有稳定性高、施工速度快等优势,而且能保证施工质量,确保已有建筑物安全,保障后续穿越工作顺利进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管廊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地下多舱管廊下穿建筑物的暗挖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空间资源的有限,使城市发展逐步呈现出各分散独立的资源要素高度集中的基本特征,在强化城市管理效率的同时,也使覆盖区域风险远高于其他地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以下简称为“管廊”)容纳了燃气、电力、通信等市政管线,运输和分配社会和经济的基本资源要素,被誉为“城市脉博”,在规范和优化城市地下空间,美化城市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正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大力推广。
城区管廊建设宜结合地下空间开发、旧城改造、道路改造、地下主要管线改造等项目同步进行。在此类区域,由于交通、周边环境保护的要求,往往需要采用非开挖施工技术,把管廊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可接受的限度。因此城市区域施工一般采用顶管、盾构等暗挖施工方法。但城市区域建筑物密集,管廊又属狭长形地下结构,伴随着管廊敷设区域的扩大,不可避免地面临新建管廊下穿既有建筑物的复杂施工环境,随之带来施工技术难题,增大了施工过程的难度及风险。同时,管廊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地下隧道如地铁隧道等有着较大的差异,区别表现在三方面:1.截面尺寸差异,管廊是集中敷设各类管线的专用通道,因此其截面尺寸较地铁隧道等要小;2.截面形状差异,为方便管线的架设和管理,管廊截面形状一般设计成方形或近似方形;3.截面形式差异,由于管廊架设不同类型管线的需要,管廊常设计为多个舱室联立的形式,纵高或跨度较大。
目前管廊在城市区域暗挖施工面临:1.如何在下穿施工过程保证既有建筑物和新建管廊结构的双安全;2.目前预制装配技术多应用于单舱和双舱管廊,难以满足多舱室需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多舱管廊下穿建筑物的暗挖施工方法。
本发明的实现过程如下:
一种地下多舱管廊下穿建筑物的暗挖施工方法,包括多舱管廊预制施工过程和暗挖施工过程,具体步骤如下:
(1)多舱管廊预制施工过程
多舱管廊包括顶板、底板、侧板以及各舱室间的砼墙壁,所述多舱管廊为分段施工;
(1.1)预制构件的结构构成;
(1.2)预制构件的拼装;
(1.3)现浇成型,具体是在外侧壁的内表面以及顶板的外表面之间浇筑砼,以及在中隔墙的上端面浇筑砼;
(1.4)蒸汽养护及厂内转运;
(1.5)管廊拼装;
(2)暗挖施工过程
(2.1)出土量控制,掘进前安排专人进行该项控制并做好记录;
(2.2)在管棚与开挖轮廓线间采用超前小导管形成组合管棚超前预支护体系;
(2.3)在组合管棚超前预支护体系条件下,左中右幅框架洞身都分两部,每部均采用台阶法开挖,初期支护随开挖及时跟进;
(2.4)左右幅中部钢架支护在开挖过程中逐步形成,开挖中为初期支护,框架形成后为临时支撑,在劲性钢架混凝土衬砌施工前,依次拆除每幅中部临时支护进入衬砌施工,进行体系转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840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