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姿态自适应调节主动悬架作动器、系统及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350128.2 | 申请日: | 2020-1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406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6 |
| 发明(设计)人: | 赵世杰;王杨;宋润泽;郭孔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0G17/0165 | 分类号: | B60G17/0165;B60G17/08 |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刘程程 |
| 地址: | 130012 吉林省长春市***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姿态 自适应 调节 主动 悬架 作动器 系统 控制 方法 | ||
1.车身姿态自适应调节主动悬架作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动悬架作动器包括:电机、液压泵、储油缸、中间缸、工作缸、活塞头、活塞杆、卸荷阀、内侧节流阀、外侧节流阀、内侧蓄能器和外侧蓄能器;
所述活塞头和活塞杆组装后安装在工作缸内将工作缸分隔为有杆的复原腔和无杆的压缩腔,所述卸荷阀安装在活塞头上,实现复原腔与压缩腔联通或隔离;
所述储油缸、中间缸和工作缸从外至内依次套置,并分别形成相互隔离的储油内腔和储油外腔;
所述储油内腔一侧与工作缸的复原腔相联通,另一侧通过内侧油路与内侧蓄能器相联通,在储油内腔与内侧油路之间安装有内侧节流阀;
所述储油外腔一侧与工作缸的压缩腔相联通,另一侧通过外侧油路与外侧蓄能器相联通,在储油外腔与外侧油路之间安装有外侧节流阀;
所述内侧油路与外侧油路分别通过中间油路与液压泵的两个油口相连,所述电机与液压泵同轴连接;
在所述储油缸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密封的保护壳;
所述电机与液压泵均安装在保护壳内;
所述电机为双向旋转电机;
所述液压泵为双向液压泵;
所述活塞头的端面上对称地开设有四个卸荷通孔,每个卸荷孔内分别安装有一个卸荷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车身姿态自适应调节主动悬架作动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检测到车辆行驶到路面凸起处时,控制电机带动液压泵正转,液压泵内部推动油液通过中间油路进入内侧油路,进而从内测油路依次经过内侧节流阀和储油内腔,最终流入到复原腔中,所述复原腔中的油液压力增大,推动活塞头向压缩腔一侧移动,进而带动活塞杆向内收缩,降低车身高度,实现在路面凸起处行驶的车身姿态调节,与此同时,随着压缩腔体积减小,油液依次通过储油外腔、外侧节流阀、外侧油路和中间油路流回到液压泵,多余的油液则流入外侧蓄能器中;
当检测到车辆行驶到路面凹坑处时,控制电机带动液压泵反转,液压泵内部推动油液通过中间油路进入外侧油路,进而从外侧油路依次经过外侧节流阀和储油外腔,最终流入到压缩腔中,所述压缩腔中的油液压力增大,推动活塞头向复原腔一侧移动,进而带动活塞杆向外伸出,提升车身高度,实现在路面凹坑处行驶的车身姿态调节,与此同时,随着复原腔体积减小,油液依次通过储油内腔、内侧节流阀、内侧油路和中间油路流回到液压泵,内侧蓄能器中的油液将流入压缩腔中,以补偿活塞杆在复原腔内所占的体积;
当车轮受到冲击时,活塞杆带动活塞头迅速运动使得压缩腔或复原腔内的油液压力迅速升高,此时,控制活塞头上的卸荷阀在液压油的压力作用下打开,压缩腔和复原腔之间油液通过卸荷阀相互流动,实现压缩腔和复原腔内的油压平衡,与此同时,内侧节流阀和外侧节流阀在油路压力的作用下均闭合,使复原腔与内侧油路相隔离,压缩腔与外侧油路相隔离,限制油液的流量,从而防止对液压泵及电机造成损坏。
3.车身姿态自适应调节主动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动悬架系统包括:主动悬架作动器、控制器、路面不平度检测单元;
所述主动悬架作动器为权利要求1中所述车身姿态自适应调节主动悬架作动器;
所述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电机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信号连接;
所述路面不平度检测单元的采集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的采集信号输入信号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车身姿态自适应调节主动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器密封包装并固定安装在主动悬架作动器的保护壳内侧壁上。
5.如权利要求3所述车身姿态自适应调节主动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路面不平度检测单元、控制器与电机之间分别通过传感器总线相连接。
6.如权利要求3所述车身姿态自适应调节主动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路面不平度检测单元采用摄像头或激光雷达,通过三维重建技术采集车辆行驶路面的不平度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50128.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