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自行车光强的模拟装置及光强的测量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22752.1 | 申请日: | 2020-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297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孙明;戴钦;陈嵩;张大垒;刘超;王旭;王泽坤;孙焕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1/06 | 分类号: | G01M11/06 |
代理公司: | 天津企兴智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26 | 代理人: | 苏冲 |
地址: | 300300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自行车 模拟 装置 测量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自行车光强的模拟装置及光强的测量方法,包括稳压电源、开关、可调电阻、灯架、白灯、灯罩和手持照度计,灯罩底部固定连接至灯架,灯罩内部固定套接白灯,白灯的线缆穿过灯罩外壁分别与开关的一端和可调电阻的一端线缆连接,开关的另一端线缆连接至稳压电源的正极,可调电阻的另一端线缆连接至稳压电源的负极。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自行车光强的模拟装置及光强的测量方法,可随时检查和调整自行灯模拟装置的发光强度,从而满足法规对自行车灯光的要求,实现对车辆自动大灯性能的检测,且本装置方案测试准确度高,具有结构简单、无需改动车辆、安装操作方便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的道路试验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自行车光强的模拟装置及光强的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公众对汽车前照明性能的要求日益提高,其照射效果的好坏也直接决定了行车安全。据不完全统计,全球60%的交通事故发生在晚上,2013年我国夜间驾驶事故死亡人数为5万人,占交通事故死亡总数的50%。夜间交通事故如此之多,我们不得不提及汽车照明对安全驾驶的影响。在许多因照明原因导致的事故中,因为对向车辆不规范使用远光灯导致的事故占有不小的比例。当对面车辆在在近处使用远光灯,驾驶员视线会受到干扰,在行驶中看不清本车道前方障碍,而不能及时刹车和避让,导致事故发生。为了进一步提高汽车晚上的前照明性能,改善远光灯使用习惯,尤其是新手驾驶员,自动远光灯技术因运而生。自动远光灯会根据光线条件、行驶速度、对向及前方车辆位置自动控制远光灯灯开关,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接近对向来车或前方其它车辆时不会因为远光灯光线干扰对方视线,提高行车安全。ECER48《关于就灯光和光信号装置的安装方面批准车辆的统一规定》标准中明确规定了自动远光灯性能测试的各种测试方法和条件,其中明确规定装配自动大灯的车辆要能识别车辆对向75米处接近的自行车发出的灯光,并对自行车灯的高度、发光强度以及发光面积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适合自动远光灯性能检测道路试验使用的自行车灯光模拟装置,以及一种为了保证模拟装置发出灯光强度符合标准规定而采用的灯光强度的测量方法,现有技术中,它是用车辆前照灯检测仪的透镜后的光强检测板在光束投射的垂直面上移动,光强检测板完全穿过光束的投射区后,光强检测板上直线排列的若干个光电转换元件所采集的数据就反应了整个光束在垂直平面上的光分布情况,通过这组数据准确的检测出车辆前照灯远光光束的发光强度。但该结构复杂并且需要使用专门的发光强度转换元件直接测量发光物体的发光强度,成本较高,操作和携带都不方便,对于路试试验并不适合,综上可以看出,现有技术中,还没有一种能够满足法规要求准确模拟自行车灯灯光强度要求的装置以及一种简单易操作的灯光强度检测方法。故需要开发一种自行车灯光强度的模拟装置及一种用照度计测量发光强度的方法,为相应测试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用于自行车光强的模拟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自行车光强的模拟装置,包括稳压电源、开关、可调电阻、灯架、白灯、灯罩和手持照度计,灯罩底部固定连接至灯架,灯罩内部固定套接白灯,白灯的线缆穿过灯罩外壁分别与开关的一端和可调电阻的一端线缆连接,开关的另一端线缆连接至稳压电源的正极,可调电阻的另一端线缆连接至稳压电源的负极,且开关、可调电阻与白灯、稳压电源串联组成电回路。
进一步的,所述白灯的发光中心距离地面的高度范围为0.8m±0.1m。
进一步的,所述灯罩的透光面为长方形。
进一步的,所述灯罩与白灯组成的灯体的发光面积范围为10cm2±0.3cm2,其发光强度范围为150cd±5cd。
进一步的,所述白灯为LED灯。
进一步的,所述手持照度计是T-10A型。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自行车光强的模拟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227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