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压铸模具冷薄壁破损区域的修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21100.6 | 申请日: | 2020-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2325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4 |
发明(设计)人: | 倪培杰;吴晓景;金玉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域皮尔博格有色零部件(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6/00 | 分类号: | B23P6/00;B22D1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侯冻 |
地址: | 201815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铸 模具 薄壁 破损 区域 修理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铸模具冷薄壁破损区域的修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判断冷薄壁的破损区域是否满足修复要求,满足修复要求则进入步骤S2;S2、确定切除体,所述切除体包括损坏区域,且切除体与其周边模具型腔面之间具有加工间距;将切除体、以及切除体内的点冷管孔道一并从压铸模具上切除下来;S3、制作孔道补管,将孔道补管安放被切除的点冷管孔道的位置,将孔道补管下端焊接在点冷管孔道补接口上;S4、根据切除体的形状和大小,围绕点孔道补管在待补区域面上进行补焊,焊材堆积得到补焊修复体,补焊修复体相比与切除体具有加工余量;S5、对补焊修复体的表面进行加工,使补焊修复体的表面达到压铸模具在此处的型腔面加工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铸模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铸模具冷薄壁破损区域的修理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压铸模具中,由于压铸产品的结构特异性,模具结构往往会有局部凸出很高的造型。热量易集中的此位置,进而造成压铸生产时此区域的温度越来越高,力学性能越来越差,容易冲蚀和断裂,造成压铸产品局部拉模或模具异常增高,需要多次下模维修,降低生产的连续性和稼动率。点冷却系统是近几年应用比较广泛的模具冷却方法,点冷却就是模具上局部冷却,在模具上某些热量集中的位置,通过内部伸入点冷管,进行吹气或者通水,来使该位置降温,一般在复杂结构的产品中常用到,例如深腔体压铸件。
对于这种具有采用点冷却的压铸模具,模具内部具有点冷管孔道,点冷管插入到点冷管孔道之中,在某些地方,模具型腔面与点冷管孔道之间的壁厚较薄,这些地方可称为冷薄壁,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使用时间较长的模具在冷薄壁处易出现开裂破损,大大影响模具的使用寿命和压铸产品的质量。目前对冷薄壁开裂破损的常规修理方法是在开裂处局部进行打磨,然后补焊,再加工成型,采用该方法时常遇到以下几点问题:1、模具型腔面结构复杂,起伏落差大,打磨和加工成型时容易出现刀具干涉;2、补焊只能补焊开裂处外面,内部依旧存在裂缝,修理处强度不够,后续依旧容易开裂,修理后使用寿命较短,容易重复开裂,同时容易导致冷却水从型腔面泄露出来;3、冷薄壁的点冷管孔道距离型腔面较近,容易对点冷管孔道以及其中的点冷管造成损伤,维修困难;4、局部补焊会使该处材料不同,后续难以进行钻孔。这些问题大大增加了模具保养更换的频率,增加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压铸模具冷薄壁破损区域的修理方法,方便补焊和加工成型,修复质量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压铸模具冷薄壁破损区域的修理方法,所述压铸模具中具有点冷管孔道,点冷管孔道中插有点冷管,所述修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判断冷薄壁的破损区域是否满足修复要求,修复要求包括破损区域的位置是否便于补焊、破损区域处的型腔面与点冷管孔道之间壁厚是否大于规定值X、以及破损区域是否与周边结构干涉;若破损区域方便补焊操作、型腔面与点冷管孔道之间壁厚大于规定值X,以及与周边结构无干涉时,即满足修复要求,进入步骤S2;
S2、确定切除体,所述切除体包括损坏区域,且切除体与其周边模具型腔面之间具有加工间距;将切除体内的点冷管拆除;将切除体、以及切除体内的点冷管孔道一并从压铸模具上切除下来,切除体被切除后在模具型腔面上形成待补区域面,点冷管孔道被切除后在待补区域面处形成点冷管孔道补接口;
S3、制作孔道补管,将孔道补管安放至步骤S2中被切除的点冷管孔道的位置,将孔道补管下端焊接在点冷管孔道补接口上;
S4、根据切除体的形状和大小,围绕孔道补管在待补区域面上进行补焊,焊材堆积得到补焊修复体,补焊修复体相比与切除体具有加工余量;
S5、对补焊修复体的表面进行加工,使补焊修复体的表面达到压铸模具在此处的型腔面加工要求。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中,规定值X为3mm。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切除体被切除后,由切除体底部形成待补区域面为水平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域皮尔博格有色零部件(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华域皮尔博格有色零部件(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211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