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解难降解有机物的微生物富集系统及富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99680.3 | 申请日: | 2020-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778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发明(设计)人: | 贺航运;李文杰;吴芳磊;范磊;陈建辉;曾宪炜;沈杰;沈春烽;李卫峰;沈玄寅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深德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1/16;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南京冠誉至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426 | 代理人: | 姚娟 |
地址: | 3132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解 有机物 微生物 富集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降解难降解有机物的微生物富集系统及富集方法,工业污水通过进水管道进入顺次连接的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第一沉淀池、混凝搅拌池以及第二沉淀池,然后通过出水管道排出,第一沉淀池通过第一回流管道与厌氧池相连接,第二沉淀池通过第二回流管道与缺氧池相连接。基于该富集系统的富集方法通过回收降解难降解有机物的悬浮微生物和生长缓慢的自养微生物,如氨氧化菌和硝化菌等,使最终出水的COD在原来生物处理基础上下降30‑50%以上,出水氨氮也大幅度降低,可省略某些废水的高级氧化处理段和吸附处理段,节省后续的高级氧化处理或吸附处理段药剂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降解难降解有机物的微生物富集系统及富集方法。
背景技术
基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采用生化处理后通过沉淀池泥水分离后,上清液进入物化处理,污泥进行回流或作为剩余污泥排放。由于市政污水营养全面,所含有机物均为易降解物质,通过生物处理后,微生物生长良好,具备自身良好的絮凝特性,因此二沉池出水悬浮物低,基本可以做到达标排放;但对于工业废水比例大的污水厂来说,由于含难降解有机物多,微生物生长缓慢,特别是降解难降解有机物的微生物,絮凝效果极差,通过沉淀池沉淀后,上清液含有大量的悬浮微生物,难以达到清澈,只能通过后续添加絮凝剂沉淀后,才能达到要求排放,从而产生大量所谓的物化污泥,而且由于物化污泥中含有药剂,普遍作为剩余污泥被排出系统,但在工业废水比例大的污水厂,这部分所谓的物化污泥,产量很大,如果直接排出系统,严重的将会使活性污泥池内难以维续一定的污泥浓度,同时由于这部分物化污泥主要是由悬浮污泥组成,因此含有大量的降解难降解有机物的微生物及世代周期长的自养氨氧化菌和硝化菌等微生物,排出系统将导致系统的难降解微生物数量和硝化菌数量减少,不利于难降解有机物和氨氮的去除,会使出水指标难以控制,同时影响COD和氨氮的稳定达标排放,同时还含有大量的噬菌体也被排出系统,导致常规的微生物比例增加,不利于富集降解难降解有机物的微生物和世代周期长的自养微生物,使最终出水只能依靠后续的高级氧化进行处理,增加处理成本,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引入二次污染物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和不足,主要针对工业废水,提供了一种降解难降解有机物的微生物富集系统,基于该富集系统的富集方法将大量降解难降解有机物的微生物、世代周期长的氨氧化菌等自养微生物及噬菌体生物回流入系统,使大部分难降解有机物得到降解,明显提高出水水质,特别是COD和氨氮,不再依赖或少依赖后续的高级氧化和活性炭吸附等手段,大大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固废产生量和引入二次污染物质,提高了生化处理出水水质,由于也将大量的噬菌体回流入系统,改善污泥组成比例,提高降解难降解微生物和自养微生物的比例,利于出水水质的提高,降低处理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降解难降解有机物的微生物富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第一沉淀池、混凝搅拌池以及第二沉淀池,工业污水通过进水管道依次进入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第一沉淀池、混凝搅拌池以及第二沉淀池,然后通过出水管道排出,所述第一沉淀池通过第一回流管道与厌氧池相连接,所述第二沉淀池通过第二回流管道与缺氧池相连接;
所述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依次连接实现常规的活性污泥工艺;
所述第一沉淀池用于对好氧池段生物处理后的混合液进行泥水分离,所述第一沉淀池通过第一回流管道将产生的生化污泥回流至厌氧池;
所述混凝搅拌池用于在第一沉淀池分离后的上清液中加入絮凝剂搅拌,使上清液中的悬浮物混凝,易于沉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深德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深德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9968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