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安全帽和智能安全帽的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75200.X | 申请日: | 2020-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0298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刘宗良;余忠磊;韩继业;刘亮泽;叶力铭;王鹏;陈云奇;诸晓颖;陆琛杰;宋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供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2B3/04 | 分类号: | A42B3/04;A42B3/30;G08B21/02;G08B21/04;G08B21/18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7 | 代理人: | 魏亮 |
地址: | 315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安全帽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安全帽,包括帽体,所述帽体设有主控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和报警模块,所述主控模块位于帽体内部,用于接收数据采集模块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并做出处理判断;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包括定位模块和状态检测模块,所述状态检测模块包括离线状态检测电路和静默状态检测电路,所述离线状态检测电路和静默状态检测电路均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定位模块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定位模块用于获取使用者的实时地理位置;所述报警模块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报警模块用于在接收到主控模块发出的报警指令时对使用者进行示警;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智能安全帽的控制方法,方便了监测管理人员对施工人员的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并能对突发情况进行及时预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穿戴式安全设备,尤其是指一种智能安全帽和智能安全帽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进行工程作业过程中,为了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安全帽的佩戴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传统安全帽大多只具备单一的防撞击功能,对于施工现场常见危险的预警功能和施工人员的安全信息反馈功能均未实现。
公开于2019年8月30日公开号为110179198A的中国专利中在传统安全帽的基础上加入了预警装置,可在预设的危险区域内检测施工人员是否佩戴安全帽,并提示施工人员佩戴好安全帽,但是其预警的情况较为单一,只针对是否佩戴安全帽来进行预警,对于施工场地中常见的触电危险等无有效预警措施。
公开于2020年8月7日公开号为111493441A的中国专利做出了进一步的改进,增加了对施工人员的监控功能,并且扩大了预警功能所预警的危险种类,但是其对于定位信息以及采集到的周围环境数据的运用并不到位,只单单用于风险规避,且只关注于环境因素带来的危险,并未重视施工人员自身的身体健康问题,且不具备通讯功能,在事故发生时,监测管理人员很难直接联系到施工人员并了解情况。而且施工现场大多人员散乱,监测管理人员很难根据工程需要有序的调动人员,施工人员的基数大,监测管理人员也很难实时监督每个施工人员的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智能安全帽和智能安全帽的控制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对施工人员的信息收集困难,且不能对施工人员及施工现场危险情况作出及时的预警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智能安全帽,包括帽体,所述帽体设有主控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和报警模块,所述主控模块位于帽体内部,用于接收数据采集模块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并做出相应处理判断;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包括定位模块和状态检测模块,所述状态检测模块包括离线状态检测电路和静默状态检测电路,所述离线状态检测电路和静默状态检测电路均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定位模块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定位模块用于获取使用者的实时地理位置;所述报警模块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报警模块用于在接收到主控模块发出的报警指令时对使用者进行示警。
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在开机后可以进行自检,确保智能安全帽的信号能够发送至监测管理人员处。数据采集模块实时收集各项数据,主控模块直接处理判断所收集到的数据,并控制报警模块及时示警,监测行为全程自动化,提高危险规避效率,且实时收集使用者的地理位置,方便监测管理人员监督工作和调动工作的开展。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模块,包括微处理器和GPS定位器,所述微处理器包括工作区域获取模块和运动轨迹算法模块,所述工作区域获取模块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微处理器通过工作区域获取模块划分出工作区域;所述GPS定位器与主控模块连接,所述GPS定位器用于得到使用者的定位点,所述运动轨迹算法模块与GPS定位器连接,所述微处理器通过运动轨迹算法模块将使用者的定位点拟合为轨迹线。
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根据不同的工作地点自动划分工作区域,且可实时判断施工人员的位置是否处于所划定的工作区域内,防止施工人员有越界行为,增加监管力度,在事故发生后,可以根据使用者的轨迹线来寻找推测事故发生的原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供电有限公司,未经国网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供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7520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镀设备
- 下一篇:一种玻璃与不锈钢封装工件的钝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