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梁楼盖结构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70092.7 | 申请日: | 2020-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5456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鸿;宋琴;王振华;张国洋;苏静华;张秀勇;张劲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建投第六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00 | 分类号: | E04G21/00;E04B5/16 |
代理公司: | 昆明盈正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3208 | 代理人: | 徐洪刚 |
地址: | 653100 云南省玉溪市红***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梁楼盖 结构 后张法 预应力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梁楼盖结构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方法,所述施工方法包括预应力材料进场、复验→绑扎钢筋骨架、垫块到位→穿预应力钢绞线→隐蔽验收、交接检、浇筑混凝土→安装锚具及张拉设备→张拉、锁定→孔道灌浆→封锚具→分项工程验收。本发明的一种无梁楼盖结构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方法,采用格构柱承重支架作为临时支撑,受力体系明确,比传统的满堂脚手架节约大量的材料和人工;预应力无梁楼盖结构成型后充分满足设计外观造型及质量要求;预应力无梁楼盖成形后表面平整、混凝土密实度容易保证、表面观感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方法领域,具体为一种无梁楼盖结构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建筑建造的过程中其顶部的混凝土配合钢筋进行浇筑而成,但现有的结构无法最大程度的利用楼层之间的高度空间,使用不方便,另外现有的钢筋一旦建筑完成后无法进行调整使用,造成工作误差,从而造成质量的降低,使用不方便,传统的建筑使用时需要使用大量的脚手架进行配合施工,传统的满堂脚手架浪费大量的材料和人工,现有混凝土在浇筑的过程中表面不平整、混凝土密实度不容易保证、表面观感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无梁楼盖结构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发明结构新颖,使用时无梁楼盖结构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楼层高度空间,预应力无梁楼盖结构可以在最大限度的利用楼层高度空间的同时给建筑物提供了更大的平面空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无梁楼盖结构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预应力材料进场、复检;根据设计图纸、放样单,进行样板施工;样板施工验收合格,人员、材料准备就绪,按放样单进行材料下料;模板、钢筋、水电预留预埋施工完毕,验收合格,办理工序移交手续后开始施工;
步骤二:绑扎钢筋骨架、垫块到位;下料时应遵循先下长筋,后下短筋的原则,逐根对钢绞线进行编号,长度相同统一编号;下料长度控制:钢绞线放线过程中应保证顺直,不与别的钢绞线重叠;钢丝可采用穿入钢管内下料;应按编号成束绑扎,每2m用钢丝绑扎一道,绑丝头扣向束里;在高度不统一时通过垫块进行垫起,保证高度一致;
步骤三:穿预应力钢绞线;首先进行预应力筋制作,预应力筋制作的过程中需要先截取1m长钢绞线4~6根试压,确定花型合格后,正式压花;花型如灯泡型,各根钢丝散开、弯曲没有断筋现象为合格;
步骤四:穿波纹管;预应力钢绞线穿管采用人工先穿束;穿束方式为:先穿束后装管,即预应力筋先放入钢筋骨架内,然后逐节套入螺旋管及连接头;穿束采取整束穿束;穿束施工时工人站在脚手架上,将预应力筋逐束穿入孔道内;束前端部用胶布包好裹成子弹头形,对于较长(L60m)曲线束宜制作牵引头,前拉后推进行;预应力束穿入后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水锈蚀,防止电伤及机械损伤;
步骤五:隐蔽验收、交接检、浇筑混凝土;对预应力钢绞线的安装隐蔽性进行检查,检查合格后进行浇筑混凝土;
步骤六:安装锚具及张拉设备;安装锚具时,对锚具进行检验、设备标定、进行预检;将张拉设备安装在锚具的一侧,在张拉前需要对灌浆料、封锚混凝土的配比进行设计,另外,检查构件混凝土的质量;
步骤七:张拉锁定;张拉顺序按设计要求或施工方案,按楼层、部位、分段张拉;各楼层、部位应遵循对称、均匀原则,并尽量使设备少搬动;采取分级张拉和分级锚固、分批张拉、分期张拉和补偿张拉;张拉锚固程序采用:0→10%σcon→103%σcon→锚固;张拉时量测预应力筋伸长:量测方法可采用量千斤顶缸体伸长或量外露预应力筋长度变化;实测预应力筋伸长与计算伸长值比较:误差在±6%以内为正常,否则应暂停张拉,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后方可继续张拉;填写预应力张拉记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建投第六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云南建投第六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7009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圆弧形壳体板的模板支撑结构及施工方法
- 下一篇:一种蜂窝煤生产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