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储层堵漏材料酸溶率测试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63739.3 | 申请日: | 2020-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866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发明(设计)人: | 方俊伟;于洋;翟科军;李双贵;张俊;高伟;范胜;齐彪;方静;李银婷;耿云鹏;沈青云;赫英状;杨卫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5/04 | 分类号: | G01N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巩固;白玉娜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堵漏 材料 酸溶率 测试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储层堵漏材料酸溶率测试方法。本方法先利用盐酸对堵漏材料进行酸溶,然后再采用土酸进行酸溶,在模拟储层温度、流体条件下,开展堵漏材料酸溶率测试。本方法采用盐酸作为前置液,分步测试堵漏材料酸溶率,避免了直接采用土酸测试产生的氟化钙等难溶物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能更加真实反映堵漏材料在储层中的酸溶情况,酸溶率更为真实、准确;本发明作为一种适用于大多数堵漏材料酸溶率测试方法,在堵漏材料酸溶率测试中普遍适用,这对工作液漏失控制方面有积极作用,本方法对实现工作液漏失控制与储层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针对储层保护与工作液漏失控制所使用的堵漏材料,涉及一种储层堵漏材料酸溶率测试方法,属于石油与天然气行业储层保护与工作液漏失控制研究领域。
背景技术
井漏是在各种井下作业中(钻井、固井、测试或修井等),井筒内的工作液在压差作用下流入地下的孔隙、裂缝的漏失空间中的现象。井漏会导致损失大量的钻井液与堵漏材料、增加钻井时间、影响地质工作的正常进行,严重时还会造成井塌、井喷、卡钻等复杂井下事故、还会导致严重储层损害和环境污染问题。储层保护是油气藏勘探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研究领域。深层油气藏裂缝发育,工作液漏失较为严重,在钻完井过程中的工作液漏失是现场施工中的普遍问题。通过钻井堵漏材料封堵漏失通道是控制工作液漏失的常用方法,其关键在于形成结构稳定且承压能力高的裂缝封堵层。裂缝封堵层一般是由刚性堵漏材料、弹性堵漏材料、纤维堵漏材料组成的复杂体系。为保证储层正常生产,需在后续作业中对裂缝封堵层酸化解堵,堵漏材料的酸溶率对裂缝封堵层的解堵效果有较大影响,堵漏材料酸溶率过低,会导致堵漏材料解除不充分,滞留在储层的渗流通道中,造成严重的储层损害问题,这将直接影响生产井的单井产量和经济效益。
所以用于储层工作液漏失控制的堵漏材料,其酸溶率是重要的评价指标。若能准确评价堵漏材料酸溶率,则可为现场钻井堵漏材料选择、设计合理的堵漏配方提供理论依据。目前堵漏行业中并未明确提出堵漏材料酸溶测试方法,通常使用一种酸作为溶解剂,直接与堵漏材料反应,测试堵漏材料酸溶率。如文献(闫丰明,康毅力,等.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暂堵性堵漏配方研究[J],石油钻探技术,2012,40(1):47-51.)提出将堵漏材料烘干后,放入足量的盐酸,以酸溶前后的质量比为酸溶率。文献(马新中,张申申,等.塔河10区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承压堵漏技术[J],钻井液与完井液,2018,35(5):36-40.)以15%盐酸作为酸处理剂,测试堵漏材料酸溶率
但是上述方法仅使用一种酸作为酸处理剂,且未考虑井下堵漏材料受钻井液润湿、高温等环境条件影响,实验结果与井下实际情况可能会出现较大差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酸溶率测试方法以一种酸作为溶解剂,直接与堵漏材料反应,很难获取准确的酸溶率,且未考虑储层实际条件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储层堵漏材料酸溶率测试方法,该方法模拟储层温度、流体条件,依次采用第一种酸和第二种酸对堵漏材料进行酸化的实验顺序,更加准确地测试在储层条件下堵漏材料酸溶率。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储层堵漏材料酸溶率测试与优选方法,先在储层温度条件下采用第一种酸与所述堵漏材料进行酸溶解反应,再在储层温度条件下采用第二种酸进行酸溶解反应,然后以初始堵漏材料与经两次酸溶解反应后的堵漏材料的质量差与初始堵漏材料的质量的比值计算堵漏材料的酸溶率。
所述第一种酸为盐酸,所述第二种酸为土酸,所述土酸为盐酸与氢氟酸的混合液。
在酸溶解反应前,先对堵漏材料采用钻井液滤液润湿。
酸溶解反应环境温度与储层温度相当。
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选取待测试的钻井液、堵漏材料、盐酸、土酸;
(2)称取步骤(1)中一定质量的堵漏材料,并配制一定体积的盐酸、土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6373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双层顶设计的恒温防潮柜
- 下一篇:风机组件、燃烧器组件和热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