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力电池冷却结构和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61014.0 | 申请日: | 2020-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828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发明(设计)人: | 熊思琴;洪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15;H01M10/653;H01M10/6567;H01M50/204;H01M50/502;H01M10/48 |
代理公司: | 成都明涛智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289 | 代理人: | 杜梦 |
地址: | 40210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电池 冷却 结构 管理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目的是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冷却结构和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用于安装电池单元的对向布置的两个安装盒,两个安装盒相对的表面对应设置有若干电池安装槽,所述电池安装槽呈矩阵式分布,两个所述安装盒相对的表面上还设置有多条横向的导电排,所述导电排的数量与电池安装槽的排数对应,所述导电排与电池安装槽对应的部分呈U形弯折至电池安装槽内,且贴靠在电池安装槽的槽壁上;每一个电池安装槽中心的导电排上还设置有一个导电弹片。本发明能够快速的实现电池单元的冷却或加热,使电池单元保持适宜的工作温度,提高了电池单元的效率和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力电池冷却结构和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节能减排的要求,纯电动车越来越普及。动力电池是电动车的核心部件,在动力电池使用的过程中,其温度控制是决定其使用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动力电池无法正常充放电。所以将动力电池维持在适宜范围内,不仅可以提高电池的寿命,还能提高行驶里程。现有动力电池普遍采用风冷进行降温,但在冬季等较为寒冷的情况下,由于风冷方式只能满足冷却的需求,而无法进行加热,这就影响了动力电池的正常使用。为此,开发出一种能够对动力电池具有加热和冷却双重功效的电池热管理系统,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冷却结构和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能够对动力电池完成加热和冷却,使动力电池维持在最优温度工况,且加热、冷却速度快、效率高。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动力电池冷却结构,包括用于安装电池单元的对向布置的两个安装盒,两个安装盒相对的表面对应设置有若干电池安装槽,所述电池安装槽呈矩阵式分布,两个所述安装盒相对的表面上还设置有多条横向的导电排,所述导电排的数量与电池安装槽的排数对应,所述导电排与电池安装槽对应的部分呈U形弯折至电池安装槽内,且贴靠在电池安装槽的槽壁上;每一个电池安装槽中心的导电排上还设置有一个导电弹片;每节所述电池单元的两端分别位于两个安装盒内的电池安装槽内,且端部与导电弹片相接触;所述安装盒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液腔和回液腔,所述进液腔和回液腔均与安装盒内部连通,进液腔和回液腔分别设置有进液管和回液管。
优选的,所述进液腔和回液腔靠近安装盒的一面由分布板构成,所述分布板上均匀设置有若干过液通孔。
优选的,所述电池安装槽的外表面沿高度方向均匀设置有若干环形的导热片。
优选的,所述导热片与电池安装槽为一体结构。
优选的,所述电池安装槽由不锈钢制成,所述电池安装槽的内壁上设置有一层绝缘散热硅胶。
优选的,所述安装盒之间设置有绝缘的连接框,所述连接框位于安装盒的边沿之间,并通过螺栓与安装盒连接。
优选的,应用所述动力电池冷却结构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还包括控制器和用于检测动力电池温度的电池温度传感器,以及循环泵、发动机换热器、制冷换热器、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和分配阀;
两个所述安装盒的回液管分别与循环泵的进液端连通,循环泵的出液端与第二三通阀的进液端连通,第二三通阀的两个出液端分别与发动机换热器和制冷换热器的进液端连通,发动机换热器和制冷换热器的出液端分别与第一三通阀的两个进液端连通,第一三通阀的出液端与分配阀的进液端连通,所述分配阀的两个出液端分别与两个安装盒的进液管连通;
所述电池温度传感器、循环泵、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分配阀的控制端分别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未经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610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