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微服务的城市地下管廊业务功能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50180.0 | 申请日: | 2020-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371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2 |
发明(设计)人: | 沈敏赛;戚琛琛;唐晓俊;童巍;刘星;孙迎卿;吴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G06Q50/26 |
代理公司: | 上海璀汇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67 | 代理人: | 王文颖 |
地址: | 20006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微服 城市 地下 业务 功能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微服务的城市地下管廊业务功能系统,属于城市地下管廊工程技术领域。包括管廊监控管理软件平台的微服务架构,微服务架构从上到下依次包括系统使用方、服务注册、API网关、微服务软件和现场设施设备;微服务软件包括系统微服务和现场设施关联微服务。采用微服务体系架构,能较好地解决由于项目系统内容多,各专业子系统分属不同技术领域,不同系统的数据结构差异大,造成统一数据管理和维护的成本较高,系统开发、调试、部署周期较长,不利于软件系统的更新迭代和纠错;以及运营过程中安全性不足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微服务的城市地下管廊业务功能系统,属于城市地下管廊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地下综合管廊工程集成了电力、通讯、燃气、给排水等多种城市生命线工程管线在一体。针对管线集中、容量大、灾害影响因素多、范围广、灾害影响大的特点,研究综合管廊综合灾害防治与管理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有综合管廊建设和运营管理,主要是基于国标《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的规范要求和现有成熟的监控技术实施的,子系统包括环境参数监测系统、附属设备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通信系统、广播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组成。这些不同功能的系统,由于产品提供来自不同的厂商,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由于接口种类众多、访问性差,就容易形成系统的“信息孤岛”现象,无法满足信息互联、复杂系统联动、环境和人员安全辅助、应急和日常运维管理等诸多需求。
从已建的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发展趋势上看,大多采用了B/S架构,软件开发采用单体系结构风格,各子系统的所有业务功能都被堆到一个单体应用程序中,为管廊的监控管理人员提供业务功能。由于管理平台软件作为一个整体,子系统的组件提供广泛的业务功能,添加或修改组件要不破坏系统的整体性,或者非常昂贵。此外,为了满足总体业务需求,这些组件必须相互通信。这些组件之间的通信通常建立在专有协议和标准之上,它们基于点对点的通信方式。因此,修改或更换给定的组件也相当复杂。
近年来,为了提供对单体应用程序体系结构某些局限性的解决方案,面向服务架构(SOA)较为流行,SOA通过将单体应用程序的功能分离为可重用的、松散耦合的实体(即服务),来应对开发部署大型单体应用程序碰到的问题。使用SOA范式,每个业务功能都被构建为一个(粗粒度)服务部署在应用服务器内部,服务会包含多个子功能。当涉及到这些业务功能的使用时,通常需要集成多个服务,或与其他系统创建复合服务。这时,一般使用企业服务总线(ESB)用于集成这些服务、数据和系统。服务消费者使用从ESB层公开的复合服务,可以将ESB看作连接所有这些服务和系统的集中式总线。
从国内已建的城市综合管廊运维管理平台来看,软件系统主要内容包含:(1)集管线监控、环境监控、设备监控、安防监控等于一体的综合管廊信息管理系统;(2)根据各个系统之间需要协同共享的数据,构建对这些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的数据中心,并以服务的方式向各应用系统提供数据共享服务;(3)面向综合管廊运营单位,兼顾政府和各权属单位,集综合管廊日常巡检、资产设备、管线养护、和档案管理等功能的运营管理系统。
由于整个项目系统内容繁多,各专业子系统分属不同技术领域,不同系统的数据结构差异大,造成统一数据管理和维护的成本较高,系统开发、调试、部署周期较长,不利于软件系统的更新迭代和纠错。
另外,在管廊运营过程中,安全是一个最重要的考虑因素。目前软件系统架构是所有系统信息汇总到中心平台,系统间信息交互通过中心平台实现,包括紧急情况下的系统联动。在正常运营期间,有利于运营监控人员集中监控、集中处置。一旦发生主干网络通信故障,就会出现系统间联动功能失效,埋下管廊整体运营安全的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由于项目系统内容多,各专业子系统分属不同技术领域,不同系统的数据结构差异大,造成统一数据管理和维护的成本较高,系统开发、调试、部署周期较长,不利于软件系统的更新迭代和纠错;以及运营过程中安全性不足的技术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未经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5018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