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采油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48501.3 | 申请日: | 2020-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420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发明(设计)人: | 叶俊华;李凤申;陈莹;李培斌;温书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12 | 分类号: | E21B43/12;E21B43/00;E21B34/02;E21B47/06;F04B4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刘娜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油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油系统。采油系统包括采油管路、增压排液装置和出油管路,采油管路的一端与待采井口连通,采油管路的另一端与增压排液装置的油品进口连通,出油管路与增压排液装置的出口连通,其中,增压排液装置包括:油管,油管的侧壁具有夹腔以作为防憋压通道,防憋压通道沿油管的长度方向延伸并连通至采油管路和出油管路,出油管路和/或采油管路上设置有用于控制防憋压通道开启或关闭的开关阀;螺杆泵定子;电机;螺杆泵转子,螺杆泵转子的延伸方向与油管的延伸方向相同,螺杆泵转子的外表面与油管的内壁之间形成多个推送腔,多个推送腔在螺杆泵转子转动的过程中顺次连通。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采油过程存在安全性差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田开采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采油系统。
背景技术
油田开发过程中存在如下两种现象:一是集输管线中管道摩阻的存在,导致采油井井口“回压”对井下泵况的影响降低了实际产量;二是部分油井转抽(或检泵)时,由于油层高压低渗或原油粘度大,导致排液时间较长,从而影响作业进度,进而降低有效生产时率,影响产量。
目前,针对这两种影响产量的现象还没有一个实质性的解决方案。主要是采取摆单罐的生产方式来解决,将系统生产改为单罐生产,虽能降低系统阻力,缩短排液了的时间,但一些单井排液时间仍然长达好几天甚至几个月,且单罐排液需要用罐车和收油泵车配合收油,增加作业成本。而且当采油设备停电或者螺杆泵故障停机时,容易造成井口憋压,造成安全隐患。
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的采油过程存在安全性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油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采油过程存在安全性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油系统,包括采油管路、增压排液装置和出油管路,采油管路的一端与待采井口连通,采油管路的另一端与增压排液装置的油品进口连通,出油管路与增压排液装置的出口连通,其中,增压排液装置包括:油管,油管的侧壁具有夹腔以作为防憋压通道,防憋压通道沿油管的长度方向延伸并连通至采油管路和出油管路,出油管路和/或采油管路上设置有用于控制防憋压通道开启或关闭的开关阀;螺杆泵定子;电机;螺杆泵转子,至少螺杆泵转子可旋转地设置在油管内,且电机通过螺杆泵定子驱动螺杆泵转子动作,且螺杆泵转子的延伸方向与油管的延伸方向相同,螺杆泵转子的外表面与油管的内壁之间形成多个推送腔,多个推送腔在螺杆泵转子转动的过程中顺次连通,以为油品提供流动通道。
进一步地,开关阀为单流阀,单流阀设置在出油管路靠近防憋压通道的一侧。
进一步地,防憋压通道为一个,且防憋压通道的截面呈圆形、多边形或椭圆形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防憋压通道为多个,多个防憋压通道绕油管的周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防憋压通道为一个,且防憋压通道的截面呈环形并与油管同轴心设置。
进一步地,采油管路包括生产阀门,生产阀门设置在采油管路与增压排液装置的连接处。
进一步地,增压排液装置还包括油嘴,油嘴可拆卸地设置在油管内靠近生产阀门的一端,油嘴将油管内的空间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螺杆泵转子设置在第二腔体内。
进一步地,油嘴的进口的面积小于油嘴的出口的面积,且油嘴的进口的面积小于油管的入口的面积,油嘴的进口的面积与油管的入口的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0.2且小于等于0.25,油嘴的进口的外径比螺杆泵定子的通径小2毫米至3毫米。
进一步地,采油系统还包括测压管路,测压管路位于增压排液装置的下方,且测压管路的一端与采油管路连接,测压管路的另一端与出油管路连接,测压管路上间隔设置有套管压力表和回压表。
进一步地,采油系统还包括回压阀门,回压阀门设置在出油管路上位于测压管路连接至出油管路的连接处下方的管段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4850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