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氟接枝聚烯烃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31019.9 | 申请日: | 2020-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084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1 |
发明(设计)人: | 应淑妮;陈国贵;冯金茂;黄咸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临海伟星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55/02 | 分类号: | C08F255/02;C08F220/24;C08F212/08;C08L23/06;C08L23/14;C08L51/06;C08K9/06;C08K3/36;C08K3/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姜丽辉 |
地址: | 317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枝 烯烃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氟接枝聚烯烃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将聚烯烃粉料置于等离子体装置中,抽真空直至真空度小于等于200mTorr,依次通入氩气和含氟气体,通过等离子放电,使聚烯烃粉料表面预先接枝含氟单体;将制得的聚烯烃粉料置于空气中,使其表面的自由基转变成过氧键;向处理过的聚烯烃粉体中加入适量含氟单体、苯乙烯、过氧化物引发剂,进行预混得到含氟预混物;采用改性纳米氧化物与含氟预混物进行挤出共混反应,将得到的挤出物依次经过牵引、冷却、干燥和切粒制得含氟接枝聚烯烃材料。本发明工艺简单,所制备的聚烯烃改性剂,具有较高的含氟接枝率,可以作为功能母粒与聚烯烃共混,改善聚烯烃材料的表面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材料接枝改性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含氟接枝聚烯烃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烯烃材料的改性材料很多采用低分子量的功能改性剂,但是其在共混改性时经常存在“湿刷”效应,导致聚烯烃与改性材料发生宏观相分离,影响整体改性效果。为了改善功能材料与基体之间的相容性,更大程度的发挥改性材料的功效,现有技术中通过等离子体处理并结合溶液接枝,将功能材料接枝到聚烯烃颗粒表面,以控制反应单体的接枝率,保证在聚烯烃颗粒上接上含氟基团。 但是,由于溶液接枝对生产场地要求严格,需要有较大的反应装置,且需进行废液处理,整体投入较大,且受限于环评要求,规模化生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含氟接枝聚烯烃材料的制备方法,旨在提高聚烯烃材料的含氟接枝率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含氟接枝聚烯烃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聚烯烃粉料置于等离子体装置中,抽真空直至真空度小于等于200mTorr,依次通入氩气和含氟气体,通过等离子放电,使聚烯烃粉料表面预先接枝含氟单体,同时产生大量自由基;
步骤2,将所述步骤1制得的聚烯烃粉料取出、置于空气中,使所述聚烯烃粉料表面的自由基转变成过氧键;
步骤3,向处理过的聚烯烃粉体中加入适量含氟单体、苯乙烯 、过氧化物引发剂,进行预混得到含氟预混物;
步骤4,取适量含氟硅烷偶联剂与纳米氧化物进行共混,以对纳米氧化物进行改性处理;
步骤5,将所述步骤3中制备的含氟预混物与所述步骤4中得到的纳米氧化物进行挤出共混反应,将得到的挤出物依次经过牵引、冷却、干燥和切粒制得含氟接枝聚烯烃材料。
进一步地,上述制备方法中,所述聚烯烃粉料选自低密度聚乙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耐热聚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均聚聚丙烯、嵌段共聚聚丙烯、无规共聚聚丙烯和聚丁烯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上述制备方法中,所述步骤1中,氩气与含氟气体的体积比为1:4-4:1。
进一步地,上述制备方法中,所述步骤1中,等离子体处理功率为100-200W,处理时间为150-300s。
进一步地,上述制备方法中,所述步骤1中,含氟气体为三氟丙烯和/或六氟丙烯。
进一步地,上述制备方法中,所述步骤3中,含氟单体选自丙烯酸三氟乙酯、丙烯酸六氟丁酯、丙烯酸十二氟庚酯、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甲基丙烯酸八氟戊酯、丙烯酸十三氟辛酯、甲基丙烯酸十三氟辛酯、聚全氟癸基乙烯等含氟及双键反应单体接枝聚合所产生的官能团 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上述制备方法中,所述步骤3中,过氧化物引发剂选自过氧化二异丙苯、双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苯、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基)己烷和叔丁基过氧化苯甲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上述制备方法中,所述步骤3中,预混的温度为20-60℃,混合时间30-60min。
进一步地,上述制备方法中,所述步骤4中,纳米氧化物为纳米氧化硅、纳米氧化锆及纳米氧化锌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临海伟星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未经临海伟星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3101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