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浮态动态平衡控制的船用走轨式门式起重机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11218730.0 | 申请日: | 2020-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940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6 |
发明(设计)人: | 许心愿;陈彧超;吴晓飞;路振;吴小峰;张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B66C19/00 | 分类号: | B66C19/00;B66C6/00;B66C23/52;B66C23/62;B66C23/72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聂启新 |
地址: | 214082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浮态 动态平衡 控制 船用走轨式门式 起重机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带浮态动态平衡控制的船用走轨式门式起重机结构。其包括船体,所述船体内设有U形的船坞,所述船坞两侧壁上对称设有两个中间轨道板,两个中间轨道板上端面设有主上轨道,两个中间轨道板下端面设有主下轨道,船坞内横跨设置起重机门架,所述起重机门架两端固设支撑架,支撑架内转动连接多个上滚轮,多个上滚轮下端面共同滚动连接在中间轨道板的主上轨道上。本发明能够有效保证起重机不发生倾覆,同时具备了浮态动态平衡调节功能,能够确保应用本起重机结构的船舶、海洋平台等的浮态保持稳定,大大提高了安全性与实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带浮态动态平衡控制的船用走轨式门式起重机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对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发展十分重视,随着我国海洋工程的发展与进步,我国需要各种大型船舶与海洋工程类装备,其中包括了船用起重机等一些关键性的装备。现有技术中,船用起重机形式相对单一,并且缺乏走轨式起重机这类灵活性强的结构形式。
现有技术中,船用起重机都为固定单臂式结构,其灵活性差,吊重范围也有限,且吊臂覆盖距离有限,对于大跨距吊重往往还需布置多台固定式单臂起重机,成本较高。走轨式门式起重机具有吊重大、作业范围大、灵活性强等特点,但用于船舶与海洋工程上,会造成船舶、浮船坞或海洋平台浮态发生较大的变化,且走轨式门式起重机用于海上船舶、平台等,会产生易倾覆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带浮态动态平衡控制的船用走轨式门式起重机结构,能够用于船舶、浮船坞或者海洋平台,使其具备门式起重机大吊重能力;同时保证起重机不会发生倾覆,还能动态平衡控制浮态,在吊重时保证船舶、浮船坞或海洋平台的整体浮态不变,有效保证安全性。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带浮态动态平衡控制的船用走轨式门式起重机结构,包括船体,所述船体内设有U形的船坞,所述船坞两侧壁上对称设有两个中间轨道板,两个中间轨道板上端面设有主上轨道,两个中间轨道板下端面设有主下轨道,船坞内横跨设置起重机门架,所述起重机门架两端固设支撑架,支撑架内转动连接多个上滚轮,多个上滚轮沿着支撑架长度方向形成一排分布设置,多个上滚轮下端面共同滚动连接在中间轨道板的主上轨道上;所述支撑架下方设有平衡配载模块,中间轨道板前后端分别设有平衡轮,平衡轮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在船坞侧壁上;所述支撑架前端固定连接第一牵引钢丝一端,第一牵引钢丝另一端绕过支撑架前端的平衡轮后反向延伸到平衡配载模块前端并固定连接平衡配载模块前端,支撑架后端固定连接第二牵引钢丝一端,第二牵引钢丝另一端绕过支撑架后端的平衡轮后反向延伸到平衡配载模块后端并固定连接平衡配载模块后端;所述平衡配载模块内转动连接多个下滚轮,多个下滚轮沿着平衡配载模块长度方向形成一排分布设置,多个下滚轮上端面共同连接在中间轨道板的主下轨道上。
进一步的,中间轨道板横截面为T形。
进一步的,中间轨道板正上方设有横截面为L形的上轨道板,上轨道板的侧面固定连接在船坞侧壁上,上轨道板下端面设有辅助上轨道,多个上滚轮上端面共同滚动连接在上轨道板的辅助上轨道上。
进一步的,中间轨道板正下方设有横截面为L形的下轨道板,下轨道板的侧面固定在船坞侧壁上,下轨道板上端面设有辅助下轨道,多个下滚轮下端面共同滚动连接在下轨道板的辅助下轨道上。
进一步的,下轨道板下方设有多个竖直设置的主支撑板,多个主支撑板沿着下轨道板长度方向均匀分布,多个主支撑板上端固定连接下轨道板下端面,多个主支撑板下端延伸到船坞底部,多个主支撑板中部设有水平设置的辅助支撑板,辅助支撑板从船坞侧壁前端延伸到船坞侧壁后端,辅助支撑板和多个主支撑板共同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平衡配载模块内设有储水腔,平衡配载模块侧壁上设有与储水腔连通的进水口,进水口上连接水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未经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187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