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净化含乙烯原料气的方法和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18231.1 | 申请日: | 2020-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3674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6 |
发明(设计)人: | 张炜;李东风;王振维;刘智信;刘罡;罗淑娟;彭晖;谢涛;张燕;孙长福;秦婷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北海炼化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7/00 | 分类号: | C07C7/00;C07C7/167;C07C7/11;C07C11/04;C07C2/76;C07C15/073;C07C15/46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王崇;李婉婉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净化 乙烯 原料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炼油、化工领域,公开了一种净化含乙烯原料气的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1)从含乙烯原料气中分离含碳二及以下烃的轻组分;(2)将含碳二及以下烃的轻组分进行选择性加氢以脱除炔烃和二烯烃;(3)使用芳烃吸收所得加氢产物中的碳三及以上的重组分;所述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碳二回收单元、加氢单元和吸收单元,所述吸收单元设置有芳烃入口以使芳烃作为吸收剂进入。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可以有效脱含乙烯原料气中的不乙炔碳三及以上的重组分以及加氢产物中的绿油,且脱除绿油后的加氢产物中的丙烯含量低于0.01重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炼油、化工,具体地,涉及一种净化含乙烯原料气的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炼油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干气,其中有些干气,比如催化裂化、热裂化、延迟焦化、加氢裂化等生产过程产生的干气,含有不少碳二、碳三组分,回收价值较高,但目前大量干气作为燃料烧掉,造成资源的浪费。
目前炼厂干气的利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催化干气用作乙苯/苯乙烯装置原料,但该方法仅仅利用了干气中的乙烯,乙烷等其他组分仍作为燃料气烧掉。另一种干气利用方式是将其中的碳二及以上组分回收,送往乙烯装置作为原料,目前已实现工业化的从干气中回收乙烷、乙烯组分的方法主要有深冷分离法、变压吸附法、浅冷油吸收法。此种干气利用方式仅适用于配套乙烯装置的炼化一体化企业,对于无配套乙烯装置的燃料型炼油企业并不适用。
目前,燃料型炼油企业干气中的乙烷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如果将乙烷裂解,对裂解气进行简单精制后,达到进入乙苯/苯乙烯装置的要求,可充分利用炼厂乙烷资源,增产乙苯/苯乙烯、氢气等高附加值产品,但裂解产物中含有炔烃、二烯烃等组分,对乙苯/苯乙烯催化剂属于毒物,因此研究能够将乙烷资源净化用于增产乙苯/苯乙烯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存在上述的问题,提供一种净化含乙烯原料气的方法和系统,该方法可有效脱除含乙烯原料气中的乙炔和碳三及以上的重组分,以及有效脱除加氢产物中的绿油等杂质,使得脱除绿油等杂质的加氢产物可直接进入乙苯/苯乙烯反应器制备乙苯,流程简单,易于操作和控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净化含乙烯原料气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1)从含乙烯原料气中分离含碳二及以下烃的轻组分;
(2)将含碳二及以下烃的轻组分进行选择性加氢以脱除炔烃和/或二烯烃;
(3)使用芳烃吸收所得加氢产物中的碳三及以上的重组分。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净化含乙烯原料气的系统,该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碳二回收单元、加氢单元和吸收单元,所述吸收单元设置有芳烃入口以使芳烃作为吸收剂进入。
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可以有效脱除含乙烯原料气中的乙炔和碳三及以上的重组分,以及有效脱除加氢产物中的绿油,且脱除绿油后的加氢产物中的丙烯含量低于0.03重量%,甚至更低,可直接进入乙苯/苯乙烯反应器制备乙苯,流程简单,易于操作和控制,节省了乙苯/苯乙烯装置的能耗。本发明的方法特别适用于无配套乙烯装置的燃料型炼油企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制备乙苯的系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碳二回收单元 2、加氢单元 3、吸收单元
4、芳烃供应单元 5、烷基化反应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文中所披露的范围的端点和任何值都不限于该精确的范围或值,这些范围或值应当理解为包含接近这些范围或值的值。对于数值范围来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之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和单独的点值之间,以及单独的点值之间可以彼此组合而得到一个或多个新的数值范围,这些数值范围应被视为在本文中具体公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北海炼化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北海炼化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182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闩锁和闩锁组件
- 下一篇:一种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