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储层物性的识别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10650.0 | 申请日: | 2020-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804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张新超;王勇;肖学;朱景修;朱颜;黄帅博;张辉;郭军参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V11/00 | 分类号: | G01V11/00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崔旭东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物性 识别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储层物性的识别方法,获取待识别储层的地震资料并确定其有效频率范围;将在有效频率范围内的地震资料代入到井震相关模型中,得到对应的测井信号;根据对应的测井信号确定待测量储层的物性;井震相关模型的获取步骤包括:获取井旁地震资料以及能够反映储层物性的井旁测井信号;确定井旁地震资料的有效频率范围,按照井旁地震资料的有效频率范围对应截取井旁测井信号;对有效频率范围内各个同一频率所对应的井旁测井信号和井旁地震资料进行线性拟合,得到测井信号和地震资料之间的相关关系。本发明通过减小地震资料和测井信号之间的频率差距,可以准确建立薄储层物性与地震振幅的相关关系,提高了储层及其物性的识别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油勘探开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储层物性的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地震振幅、波形等能够用来揭示地下目标层(储层、油气层等)的岩性、物性、厚度及目标层微观特征。对于砂泥岩地层,在地层厚度变化不大,或者地层厚度缓慢变化的地区,地震振幅可以直接用来评估储层及其物性。在地层埋深较浅、岩石受到较弱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的地区,砂岩速度往往低于泥岩,此时随着砂岩孔隙增加,储层物性变好,地震负振幅值逐渐增强;而在深埋藏、受较强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的地区,砂岩速度高于泥岩,此时随着砂岩孔隙增加,储层物性变好,地震正振幅值减弱。因此,生产中常常利用地震振幅对储层岩性和物性的这些响应特征,来刻画储层及其物性的空间展布。
在利用地震振幅评估砂岩储层物性时,如何精确求取地震振幅值与储层物性(孔隙度或渗透率)之间的相关关系,是目前油气勘探生产中面临的一个难点。在目前已有的研究中,常常采用几个思路来确定这一关系:一是对地震资料开展提高分辨率处理,然后与钻测井资料揭示的储层特征对比分析;二是采用多个储层段的钻测井资料与地震振幅统计对比,来减少计算相关关系时的误差;三是采用高分辨率反演等方法,在进一步提高分辨率后,与钻测井资料揭示的储层特征对比分析。然而由于地震资料与钻测井资料的频率差别较大,一般地震资料的主频在30-70Hz,而测井曲线的主频通常在1000Hz以上,即使提高分辨率处理后的地震资料或地震反演资料,其主频也远远小于测井曲线的主频。这就使得在利用目前常用方法寻求地震振幅与钻测井资料反映的储层物性之间的相关关系时,得到的结果常常不够精确,存在一定的误差。
另外,对于开发程度较高的油田,随着研究区域越来越小,对储层物性识别精度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特别是勘探对象面临砂岩薄储层或者砂泥岩薄互层时,当有钻井钻遇该套地层,测井资料中反映储层物性的声波或密度曲线,或者通过一定方法计算出来的孔隙度、渗透率曲线,由于分辨率远高于地震资料,使得地震资料的波形和振幅不能够准确反映储层的顶、底界面,也就意味着不能够准确反映储层分布,更不能准确反映储层物性。这时,如果直接使用测井曲线与地震振幅来统计分析,由于在垂向上不能够与一一对应,得到的结果也就产生较大误差。在这些情况下,准确求取储层物性与地震振幅的相关关系变得至关重要,也成为目前油田生产中面临的一个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储层物性的识别方法,用以解决现有预测薄储层及其物性准确性较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储层物性的识别方法,步骤如下:
获取待识别储层的地震资料,确定所述待识别储层的地震资料的有效频率范围;
将在有效频率范围内的地震资料代入到井震相关模型中,得到对应的测井信号;
根据所述对应的测井信号确定待测量储层的物性;
所述井震相关模型的获取步骤包括:
获取井旁地震资料以及对应能够反映储层物性的测井信号;
确定井旁地震资料的有效频率范围,并按照井旁地震资料的有效频率范围对应截取测井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106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