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苯和合成气烷基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193807.3 | 申请日: | 2020-10-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332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6 |
| 发明(设计)人: | 王京;刘中勋;周震寰;康承琳;梁战桥;王志强;岳欣;盖月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B01J29/80 | 分类号: | B01J29/80;B01J37/10;B01J37/02;B01J37/08;B01J35/10;C07C2/86;C07C15/06;C07C15/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周建秋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合成气 烷基化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一种苯和合成气烷基化催化剂,包括载体和以载体为基准计的含量如下的活性金属氧化物:10~30质量%的氧化锌,10~30质量%的第一金属氧化物,7~30质量%的第二金属氧化物;
所述载体包含20~80质量%的氢型MFI结构分子筛、1~60质量%的氢型EUO结构分子筛和15~60质量%的大孔氧化铝;
所述的第一金属和第二金属各自独立地选自Cu、Ce、Cr、Zr和La中的一种;
所述催化剂中,孔直径小于3nm的孔体积占总孔体积的20~45%,孔直径在3nm以上且小于5nm的孔体积占总孔体积的10~30%,孔直径在5nm以上且小于15nm的孔体积占总孔体积的20~35%,孔直径在15nm以上且小于30nm的孔体积占总孔体积的8~20%,孔直径在30nm以上的孔体积占总孔体积的8~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中,所述载体包含25~70质量%的所述氢型MFI结构分子筛、1~30质量%的所述氢型EUO结构分子筛和20~60质量%的所述大孔氧化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中,所述氢型MFI结构分子筛为氢型ZSM-5分子筛;所述氢型MFI结构分子筛的SiO2/Al2O3摩尔比为(20~150):1;
所述氢型EUO结构分子筛为氢型EU-1分子筛;所述氢型EUO结构分子筛的SiO2/Al2O3摩尔比为(20~150):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中,以载体为基准计,活性金属氧化物的含量如下:15~28质量%的所述氧化锌,10~26质量%的所述第一金属氧化物,7~26质量%的所述第二金属氧化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中,所述第一金属氧化物选自Cr或Zr的氧化物,所述第二金属氧化物选自La、Ce和Cu的氧化物中的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中,所述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为345~450m2/g,总孔体积为0.6~0.9mL/g。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中,所述催化剂中,孔直径小于3nm的孔体积占总孔体积的30~45%,孔直径在3nm以上且小于5nm的孔体积占总孔体积的10~20%,孔直径在5nm以上且小于15nm的孔体积占总孔体积的20~30%,孔直径在15nm以上且小于30nm的孔体积占总孔体积的8~15%,孔直径在30nm以上的孔体积占总孔体积的8~15%。
8.制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1)将所述氢型MFI结构分子筛、所述氢型EUO结构分子筛、大孔拟薄水铝石和胶溶剂混合并成型,然后经第一干燥、第一焙烧得到载体;
(2)将所述载体进行水蒸气处理,得到蒸气处理后载体;
(3)使用可溶性锌盐溶液对(2)步所述蒸气处理后载体进行浸渍,然后进行干燥、焙烧,得到负载氧化锌的载体;
(4)将(3)步所述的负载氧化锌的载体用含第一金属盐和第二金属盐的溶液浸渍,然后干燥、焙烧;
所述大孔拟薄水铝石的比表面积为340~400m2/g,孔体积为0.70~1mL/g;孔直径小于3nm的孔体积占总孔体积的0~1%,孔直径在3nm以上且小于5nm的孔体积占总孔体积的40~70%,孔直径在5nm以上且小于15nm的孔体积占总孔体积的15~40%,孔直径在15nm以上且小于30nm的孔体积占总孔体积的8~15%,孔直径在30nm以上的孔体积占总孔体积的5~1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1)步中,所述胶溶剂为无机酸的水溶液,所述无机酸选自硝酸、磷酸和硼酸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胶溶剂中,所述无机酸的含量为2~6质量%;所述胶溶剂与所述氢型MFI结构分子筛、所述氢型EUO结构分子筛、所述大孔拟薄水铝石的总质量的液/固比为0.4~0.9mL/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93807.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 下一篇:一种人体成分测量方法及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