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实现SBR系统脱氮除磷的快速启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86022.3 | 申请日: | 2020-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263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1 |
发明(设计)人: | 孙丹凤;高会杰;王刚;陈明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现 sbr 系统 快速 启动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现SBR系统脱氮除磷的快速启动方法。该方法包括:(1)设定SBR系统启动过程中的运行周期;在启动过程中采用逐渐提高进水容积负荷的操作模式;所述启动过程包括多个周期,前面周期中的反应按曝气‑非曝气的交替运行模式,当进水容积负荷达到设计进水容积负荷的40%‑65%时,调整当前及之后的运行周期中反应的运行模式为厌氧搅拌‑缺氧搅拌‑好氧曝气的模式;(2)在SBR反应器中接种含有硝化细菌和聚磷菌的活性污泥,待处理的含氮磷废水进入SBR反应器开始启动过程,按上述(1)的要求进行运行,直到满足结束要求时,完成SBR系统启动过程。该方法能够实现短时间内硝化细菌和反硝化聚磷菌的快速富集培养,进而快速启动SBR系统脱氮除磷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水生物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实现SBR系统脱氮除磷的快速启动方法。
背景技术
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可在同一反应器内将污水中的碳、氮、磷污染物去除,且需要具有不同功能的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和聚磷菌等在不同条件下发挥各自的作用。其中硝化细菌属于好氧自养型微生物,自身生长缓慢,世代时间长,不容易快速培养;反硝化细菌大多是异养型的兼性细菌,将硝酸盐和/或亚硝酸盐转化为氮气;聚磷菌是异养型微生物,主要依靠在生长增殖时的好氧摄磷量大于厌氧释磷量来将污水中的磷吸入菌体,通过排出剩余污泥来实现除磷,而排泥的同时也会减少硝化细菌的数量,硝化效果变差,因此除磷的同时存在出水氨氮不达标风险,反硝化菌和聚磷菌之间存在对碳源的竞争,因此脱氮除磷效果不理想。
随着对污水处理的不断深入研究,新型的脱氮除磷工艺及相关的微生物得到发展和应用。尤其是反硝化除磷工艺使除磷和反硝化这两个独立的过程在反硝化除磷菌(DPB)的参与下仅在缺氧环境下就可同时完成,吸磷和脱氮过程的结合不仅节省了对碳源的需求,而且吸磷在缺氧环境下完成可节省曝气所需要的能源,产生剩余污泥量也大大降低。
CN200810105408.X公开了一种SBR用于连续流双污泥反硝化除磷工艺快速启动的方法。该方法在两个反应器中先间歇独立培养反硝化聚磷污泥和硝化池中的生物膜,后将反硝化聚磷污泥与好氧硝化生物膜放入连续流双污泥系统;其中反硝化聚磷污泥的培养在SBR反应器内分两个阶段先后进行,第1阶段培养好氧聚磷菌,第2阶段培养反硝化聚磷菌。CN201310509936.2公开了一种同步脱氮除磷SBR快速启动方法,该方法使用间歇进水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序批式反应器,按以下步骤进行:(1)将SBR系统在厌氧/好氧交替条件下运行,驯化富集聚磷菌,使其好氧吸磷,厌氧释磷,通过排泥去除水中的磷酸盐;(2)改变系统运行方式,富集反硝化聚磷菌。增加缺氧段,缩短曝气时间,反硝化聚磷菌利用胞内碳源并以硝氮/亚硝氮为电子受体吸磷;(3)向反应器加入复合菌剂,使生物强化与厌氧/好氧/缺氧/好氧反复耦合,有效增殖DPB,抑制聚糖菌,缩短反应器启动时间,提高出水效果,本启动方式共运行50d左右,相较于厌氧/好氧/缺氧的启动方法节省30d左右,节省30%左右的曝气时间。现有技术大都从工艺方面对系统进行调控,因微生物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开工启动过程,通过调控参数来实现快速启动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实现SBR系统脱氮除磷的快速启动方法。该方法能够实现短时间内硝化细菌和聚磷菌的快速富集培养,进而实现SBR系统脱氮除磷功能的快速启动,实现总氮和总磷的同步去除。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现SBR系统脱氮除磷的快速启动方法,包括:
(1)设定SBR系统启动过程中的运行周期,每一个周期按进水和反应-沉降-排水-闲置的时序运行;在启动过程中采用逐渐提高进水容积负荷的操作模式;所述启动过程包括多个周期,前面周期中的反应按曝气-非曝气的交替运行模式,当进水容积负荷达到设计进水容积负荷的40%-65%时,调整当前及之后的运行周期中反应的运行模式为厌氧搅拌-缺氧搅拌-好氧曝气的模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8602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