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工业水的循环利用装置及循环利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83566.4 | 申请日: | 2020-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7934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发明(设计)人: | 孙俊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公诚节能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B01D46/12;F28D7/08;C02F103/02 |
代理公司: | 深圳紫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646 | 代理人: | 陈彩云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工业 循环 利用 装置 方法 | ||
1.一种基于工业水的循环利用装置,包括处理反应框(1),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反应框(1)顶部固定插设有疏水管(3),所述疏水管(3)远离处理反应框(1)的一侧固定设有冷却机构(4),所述冷却机构(4)远离疏水管(3)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进水管(7),所述处理反应框(1)顶部远离疏水管(3)的一侧固定插设有疏气管(5),所述疏气管(5)远离处理反应框(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气体净化组件(6),所述处理反应框(1)的底部一侧固定插设有出水管(9),所述处理反应框(1)的底端固定插设有控料阀(10);
所述冷却机构(4)包括机构外框(41)和蛇形管(42),所述机构外框(41)为中空结构,所述机构外框(41)相背离的两侧分别固定插设有进液管(44)和出液管(45),所述蛇形管(42)设置有呈水平等距离分布的多组,相邻所述蛇形管(42)之间固定连接有U型连接管(43),所述进液管(44)的一侧延伸进机构外框(41)中并和其中一组蛇形管(42)固定连接且相互连通,所述出液管(45)的一侧延伸进机构外框(41)中并和其中一组蛇形管(42)固定连接且相互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工业水的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7)固定插接于机构外框(41)的一侧上部,所述疏水管(3)固定插接于机构外框(41)的另一侧下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工业水的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构外框(41)的内壁和蛇形管(42)的外壁均设有防腐蚀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工业水的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反应框(1)的外侧固定套设有支撑框(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工业水的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构外框(41)的底端固定安装有支撑架(8),所述支撑架(8)的一侧和支撑框(2)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工业水的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反应框(1)的顶端垂直安装有搅拌电机(11),所述搅拌电机(11)的输出端延伸进处理反应框(1)中并固定安装有搅拌杆(1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工业水的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净化组件(6)包括组件外框(61),所述组件外框(61)的顶端为开通结构,所述组件外框(61)的内壁两侧滑动卡设有卡条(62),两组所述卡条(62)之间等距离固定安装有多组卡框(63),所述卡框(63)中固定卡设有过滤网(631),所述组件外框(61)的顶端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封盖(64),所述封盖(64)的中部固定插设有出气管(65),所述疏气管(5)远离处理反应框(1)的一侧固定插接于组件外框(61)的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基于工业水的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组件外框(61)的内壁开设有和卡条(62)配合使用的卡滑槽(611),且卡条(62)滑动卡接于对应的卡滑槽(611)中,所述卡条(62)的顶端均设有抽离环。
9.一种基于工业水的循环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使用时,将工业水通过进水管(7)输入至冷却机构(4)中,并同步启动水循环系统,实现进液管(44)和出液管(45)以及多组蛇形管(42)之间的冷却水循环;
步骤二、工业水和多组蛇形管(42)的外壁接触,实现蛇形管(42)中的冷却水和工业水之间的热交换,进而实现对工业水的冷却;
步骤三、冷却后的工业水通过疏水管(3)进入处理反应框(1)中进行反应液的沉淀处理,且通过启动启动搅拌电机(11)带动搅拌杆(12)进行转动,从而驱动搅拌杆(12)进行转动,加速处理反应框(1)中工业水和反应剂之间的反应效率;
步骤四、反应中产生的废气通过疏气管(5)进入组件外框(61)中,并通过多组过滤网(631)对反应产生的气体进行有效多重过滤,;
步骤五、通过拉动抽离环,带动卡条(62)在对应的卡滑槽(611)中滑动,进而方便将卡框(63)和过滤网(631)拆卸下来进行检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公诚节能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公诚节能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83566.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