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不锈钢多孔拉伸板材制造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83532.5 | 申请日: | 2020-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042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王佳明;沈方园;孙睿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佳明 |
主分类号: | B21D22/22 | 分类号: | B21D22/22;B21D24/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25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不锈钢 多孔 拉伸 板材 制造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不锈钢多孔拉伸板材制造工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板材放入、板材夹持、拉伸处理以及成品取出等多种工序,使用到的制造加工机械包括固定底座、拉伸装置、支撑柱、放置底板和限位夹持装置,所述的固定底座的上端中部设置有拉伸装置,固定底座上端靠近四个拐角处均匀安装有支撑柱,支撑柱的上端连有放置底板,放置底板的上方设置有限位夹持装置。本发明可以解决传统的不锈钢多孔拉伸板材制造加工方法,在加工不锈钢多孔拉伸板材时,直接对不锈钢多孔板材进行拉伸,可能会造成孔洞大小不一致,且拉伸面容易发生折弯和跳动,导致不锈钢多孔拉伸板材部分平面弯曲,平整度不足,影响美观和使用效果等难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不锈钢板材制造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不锈钢多孔拉伸板材制造工艺。
背景技术
不锈钢板材是一种以不锈钢为原料,表面光洁,具有较高的可塑性、韧性和机械强度,且耐酸、碱性程度较高一种板材。不锈钢板材的强度硬度高,塑性韧性好,按制造加工方法分热轧和冷轧两种,按钢种的组织特征分为五类:奥氏体型、奥氏体-铁素体型、铁素体型、马氏体型和沉淀硬化型。而不锈钢多孔拉伸板材则是不锈钢板材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板材,不锈钢多孔拉伸板材具有网面平整,光滑,美观,坚固耐用等特点,有广泛的用途,可用于穿越城市地段的高速公路、铁路、地铁等交通市政设施中的环保噪声治理屏障,建筑物墙体、发电机房、工厂厂房、及其它噪声声源的隔声降噪用吸音板等。
目前,在对不锈钢多孔拉伸板材进行制备时,通常存在以下缺陷:1.传统的不锈钢多孔拉伸板材制造加工方法,在加工不锈钢多孔拉伸板材时,通常直接对不锈钢多孔板材的两端固定后再进行拉伸,板材中部受到的拉伸力减小,可能会造成孔洞大小不一致,板材大小达不到设计尺寸;2.传统的不锈钢多孔拉伸板材制造加工方法,在加工不锈钢多孔拉伸板材时,拉伸面容易发生折弯和跳动,导致不锈钢多孔拉伸板材部分平面弯曲,平整度不足,影响美观和使用效果。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可以解决传统的不锈钢多孔拉伸板材制造加工方法,在加工不锈钢多孔拉伸板材时,通常直接对不锈钢多孔板材的两端固定后再进行拉伸,板材中部受到的拉伸力减小,可能会造成孔洞大小不一致,板材大小达不到设计尺寸,且在加工不锈钢多孔拉伸板材时,拉伸面容易发生折弯和跳动,导致不锈钢多孔拉伸板材部分平面弯曲,平整度不足,影响美观和使用效果等难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不锈钢多孔拉伸板材制造工艺,该制造工艺采用如下加工机械:该机械包括固定底座、拉伸装置、支撑柱、放置底板和限位夹持装置,所述的固定底座的上端中部设置有拉伸装置,固定底座上端靠近四个拐角处均匀安装有支撑柱,支撑柱的上端连有放置底板,放置底板的上方设置有限位夹持装置。
所述的拉伸装置包括驱动机构、滑移槽、拉伸机构和缓冲机构,固定底座的上端中部安装有驱动机构,固定底座上端的左右两侧对称开设有滑移槽,且滑移槽位于驱动机构的左右两侧,驱动机构上设置有拉伸机构,拉伸机构上左右对称设置有缓冲机构,具体工作时,通过驱动机构带动拉伸机构以逐步分段的方式向右运动,进而使拉伸机构对不锈钢多孔拉伸板材的孔洞处进行拉伸处理,通过缓冲机构防止在拉伸时对孔洞处所造成的磨损破坏和过度拉伸。
所述的限位夹持装置包括夹持板、夹持机构、限位板和限位机构,放置底板的上方设有夹持板,放置底板与夹持板之间通过夹持机构连接,夹持板的上端安装有限位板,限位板内安装有限位机构,具体工作时,将不锈钢多孔板材放入放置底板上端,通过夹持机构调制夹持板向下运动,与放置底板接近,并夹持不锈钢多孔板材,通过限位机构和限位板,使拉伸机构的上端始终保持在一定的运动范围内,不发生偏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佳明,未经王佳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835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