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面向终端应用的多通道融合的自适应网络链路选择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82654.2 | 申请日: | 2020-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509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方顺健;周舟;钟友兵;黄园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电积至(海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L12/721 | 分类号: | H04L12/721;H04L12/803;G09F9/33 |
代理公司: | 重庆百润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9 | 代理人: | 陈万江 |
地址: | 571924 海南省海口市澄迈县老城***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面向 终端 应用 通道 融合 自适应 网络 选择 方法 | ||
1.面向终端应用的多通道融合的自适应网络链路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设置有网络链路探测模块、信道管理模块、频繁访问目标存储模块、终端应用和目标服务,终端应用在访问目标服务前,从频繁访问目标存储模块(部署于终端)中查找目标,如果目标可达链路只有一条,则选择该出口链路;
S2:如果目标可达链路存在多条,并且在有效时间α内,则根据选择网络拥塞最低的链路;
S3:如果频繁访问目标存储模块中没有该条记录,则从信道管理模块中查询获取,并且在有效时间α内,则根据该结果选择链路;
S4:如果信道管理模块中该记录也不存在,网络链路探测模块则对目标进行探测,将探测结果上传到信道管理模块,并返回给终端应用;
S5:终端应用根据返回的结果选择出口链路,并在频繁访问目标存储模块中更新记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终端应用的多通道融合的自适应网络链路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所述终端应用显示的显示屏(1);
插接组件(2),所述插接组件(2)设置于所述显示屏(1)上,所述插接组件(2)包括插接头(21),所述显示屏(1)上固定连接有固定板(22),所述固定板(22)上开设有滑动槽(23);
定位组件(3),所述定位组件(3)固定于所述插接头(21)的内部,所述定位组件(3)包括固定槽(31),所述固定槽(3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杆(32),所述支撑杆(32)上滑动连接有滑动板(33),所述滑动板(33)上固定连接有定位杆(34),所述固定板(22)上开设有定位槽(35);
推动装置(4),所述推动装置(4)固定于所述插接头(21)上,所述推动装置(4)包括推动杆(41),所述推动杆(4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盘(42),并且推动杆(4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圆盘(4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向终端应用的多通道融合的自适应网络链路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头(21)与所述显示屏(1)滑动连接,所述滑动槽(23)的内表面与所述推动杆(41)滑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向终端应用的多通道融合的自适应网络链路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22)共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固定板(22)对称分布在所述插接头(21)的两侧,并且两个固定板(22)上的结构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向终端应用的多通道融合的自适应网络链路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槽(31)开设与所述插接头(21)的内部,所述滑动板(33)与所述固定槽(3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向终端应用的多通道融合的自适应网络链路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槽(31)共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固定槽(31)对称分布在所述插接头(21)的两侧,并且两个固定槽(31)内部的结构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向终端应用的多通道融合的自适应网络链路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槽(3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5),所述复位弹簧(5)的一端与所述滑动板(33)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向终端应用的多通道融合的自适应网络链路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杆(34)的一端贯穿所述插接头(21)的左侧且延伸至所述固定槽(31)的内部,并且定位杆(34)与所述插接头(21)滑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向终端应用的多通道融合的自适应网络链路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杆(34)的一端与所述定位槽(35)相适配,所述固定盘(42)与所述固定槽(3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向终端应用的多通道融合的自适应网络链路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杆(41)的一端贯穿所述插接头(21)的左侧且延伸至所述固定槽(31)的内部,并且推动杆(41)与所述插接头(21)滑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电积至(海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未经中电积至(海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8265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