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识别眼屈光度异常发育的方法及约束其过快发育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81424.4 | 申请日: | 2020-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894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发明(设计)人: | 李浩天;刘斌;刘魏;钱晶;夏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简视视光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16H50/20 | 分类号: | G16H50/20;A61B3/00;A61B3/103;A61B3/107;A61H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首捷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873 | 代理人: | 梁婧宇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识别 屈光度 异常 发育 方法 约束 过快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识别眼屈光度异常发育的方法及约束屈光度过快发育的装置,获取第二阶段预定时间内多组角膜和眼轴参数,将多组角膜和眼轴参数采用西格摩德函数模拟眼屈光度生长发育,若拟合的参数γ大于正常发育眼球的参数γstd,可判定屈光度发育异常,反之,则判定发育正常。本发明约束眼屈光度过快发育的装置,包括多级离焦补偿训练镜片及用于多级离焦补偿训练镜片进行适应性训练的视标仪,利用多级离焦补偿训练镜片进行触发补偿训练,转而成为一个保持稳定的约束状态,控制屈光度发育低于既定阀值,实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识别眼屈光度异常发育的方法及约束眼屈光度过快发育的装置,属于眼睛眼屈光度识别及矫正领域。
背景技术
人类使用眼睛内部的屈光系统,将眼外物体所发出的光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光信号,进而沿视神经传递至大脑皮层形成物像。眼屈光系统的光聚焦位置恰好落在视网膜中心凹上,称为对焦。反之,称为离焦。离焦位置在视网膜前,称为近视性离焦。离焦位置在视网膜后,称为远视性离焦。
眼屈光系统主要由角膜、晶体、玻璃体等屈光介质组成。屈光介质具有弯曲光的传播方向的能力,经典光学理论以屈光度来度量这一能力。因此,角膜、晶体、玻璃体等屈光介质具有独立屈光度。物像能以清晰对焦的方式呈现在视网膜中心凹,是借助角膜屈光度、晶状体屈光度、玻璃体屈光度以最优化协同组合,瞳孔的光阑作用以及眼外肌的张弛作用(俗称“三联动”)来完成。必须强调的是,清晰对焦的质量优劣,取决于离焦状态下的屈光度精准补偿(简称“离焦补偿”),包括屈光度可动态变化的晶状体的调节补偿,以及可动态张弛的眼外肌的辐辏补偿。可通过测试眼屈光度的大小,来评估眼屈光系统的对焦质量。对于近视眼而言,眼屈光度的测试结果越低,对焦质量越差。
视觉是人类在生物体进化过程中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高级禀赋,因为视觉的形成需要学习思维的参与。学习思维是人类独有的机制。外界物体在大脑皮层成像后,人类的大脑会参考肢体和皮肤与物体接触所形成的触觉,对物体的成像进行立体拓展,最终形成三维立体的视觉。学习思维恰恰是在立体拓展的过程中开展的。16世纪的眼科学家发现,人类的视网膜所传达至大脑皮层的物像是倒立的,而人通过用肢体的摸索和试探来感觉物体的大小、远近、方向和位置,在“手→脑→视”组成的向心性传导视觉中枢系统中进行学习思维,最终实现对视觉倒像的翻转,形成正立的立体世界。
除此之外,人类视觉学习思维机制,还表现在对全新的成像信号的重新学习和处理。乔治·斯卓顿(George Stratton)通过佩戴可以成倒像的望远镜(该望远镜由开普勒发明),颠倒自己视觉中枢系统的成像并造成严重的眩晕脑胀。斯卓顿借助搀扶工具,使用学习思维机制,几周时间后重建了视觉中枢系统的处理机制,从而驱散了眩晕和行动障碍。然而在摘掉望远镜后,斯卓顿又返回到极度的眩晕和行动障碍状态,再重新借助学习思维,几周后恢复了正常的生活能力。斯卓顿试验(Stratton Experiment)展示了大脑视觉中枢系统是可以通过重新学习思维,对全新的成像信号形成新的处理结果,这一学习思维被命名为视觉心理学。
视觉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例如首次佩戴光学眼镜的近视患者,初戴时会感觉到眼肌的张拉甚至眩晕,视光医生会建议患者适应1周时间后便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这便是视觉中枢系统启用视觉心理学的过程。上述视觉学习思维机制,可以在约束眼屈光度过快发育的工作中得到深刻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简视视光科技(常州)有限公司,未经简视视光科技(常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8142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能源汽车轮胎胎纹内异物取出设备
- 下一篇:一种锂电池浆料搅拌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