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抑制近视度数加深的矫正仪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72927.5 | 申请日: | 2020-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634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8 |
发明(设计)人: | 李崇义;熊艳丽;耿钊;姜姝;张燕;刘莛;刘玮;叶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 |
主分类号: | A61H5/00 | 分类号: | A61H5/00;G02B7/04 |
代理公司: | 重庆鼎慧峰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6 | 代理人: | 刘立烈 |
地址: | 400042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抑制 近视 度数 加深 矫正 | ||
本发明创造属于近视防治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抑制近视度数加深的矫正仪。一种抑制近视度数加深的矫正仪,包括电源模块,还包括:固定结构,用于与头部固定;矫正调节筒,有两个,并排安装在固定结构上,一端与固定结构固定连接;矫正筒连接部,位于两个矫正调节筒之间,两侧端分别与两个矫正调节筒固定连接。本申请通过测量佩戴者与所直视物体之间的距离,自动对可变焦凸透镜和可变焦凹透镜间的距离以及可变焦凸透镜的屈光度,使得可变焦凹透镜的成像与眼镜间的距离处于佩戴者当前睫状体放松状态下的可视范围内,从而使得佩戴者的睫状体尽可能的处于放松状态,减少对晶状体和眼球玻璃体的压迫,实现了抑制近视度数加深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创造属于近视防治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抑制近视度数加深的矫正仪。
背景技术
近视分为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而真性近视又分为屈光性近视和轴性近视。其中屈光性近视的成因为由于在眼睛使用时,在睫状体长时间的压迫下,晶状体一直处于高屈光度的情况,从而导致晶状体屈光度调整范围降低,使得一定距离以外的物像投影会投在视网膜前方,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近视眼镜进行矫正,再配合一些其他训练手段,是有可能康复的。
但是在青少年时期,如果在用眼不规范,导致睫状体长时间处于紧张状体,此时睫状体除了会对晶状体造成压迫外,还会对眼球玻璃体造成压迫,从而使得眼球玻璃体内压增加,从而使得眼镜的眼轴增长,出现轴性近视。目前关于轴性近视的恢复还没有太有效的手段。所以在佩戴眼镜进行矫正后,如何防治近视进一步加深是目前社会、国家和科研机构所重视的。
现有的矫正眼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缓近视加深,但是并不能达到防治目的。如果近视患者佩戴矫正眼镜的情况下依然经常进行不规范用眼,其近视程度依然会增加。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创造提出了一种抑制近视度数加深的矫正仪。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创造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抑制近视度数加深的矫正仪,包括电源模块,还包括:固定结构,用于与头部固定;矫正调节筒,有两个,并排安装在固定结构上,一端与固定结构固定连接;矫正筒连接部,位于两个矫正调节筒之间,两侧端分别与两个矫正调节筒固定连接;控制模块,安装在矫正筒连接部中,与电源模块电连接;驱动组块,安装在矫正筒连接部中,与控制模块电连接;辅助功能组块,安装在矫正筒连接部远离固定结构的一端,与控制模块电连接;手持遥控端,与控制模块通信连接,用于控制驱动组块和辅助功能组块,进行近视程度自我测量。
作为优选,所述的固定结构包括:眼眶支撑架,与矫正调节筒固定连接;耳挂,有两个,分别安装在眼眶支撑架两侧,与眼眶支撑架铰接,用于挂在耳朵上,减轻眼部承受的压力;后连接带,为弹性带,两端分别与耳挂固定连接;上连接带,为弹性带,一端与矫正筒连接部铰接,另一端后连接带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矫正调节筒包括:第一连接筒,为筒状结构,一端与固定结构固定连接;第二连接筒,为筒状结构,一端从第一连接筒的另一端插入,与第一连接筒滑动连接;可变焦凹透镜,安装在第一连接筒靠近固定结构的一端,与第一连接筒固定连接;可变焦凸透镜,安装在第二连接筒远离第一连接筒的一端,与第二连通固定连接。作为优选,所述的可变焦凹透镜包括:限位卡环,安装在第一连接筒中,与第一连接筒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一硬质平面透镜,安装在限位卡环中,周边与限位卡环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一透明软胶饼,安装在第一硬质平面透镜的一侧;弧形透明弹性薄板,安装在第一透明软胶饼的一侧,弧面朝向第一透明软胶饼,与第一透明软胶饼相抵,且与第一硬质平面透镜将第一透明软胶饼夹在中间;第一调节环,安装在弧形透明弹性薄板的周边,与弧形透明弹性薄板周边相抵,用于调节弧形透明弹性板的形变程度;所述的限位卡环上设置有限位扣,所述的限位扣与第一调节环的环面相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7292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