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固体电池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170837.2 | 申请日: | 2020-10-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868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 发明(设计)人: | 渡边秀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M4/62 | 分类号: | H01M4/62;H01M4/131;H01M10/0525;H01M10/0562 |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张智慧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固体 电池 | ||
本发明涉及全固体电池。全固体电池包含正极层、固体电解质层和负极层。固体电解质层将正极层与负极层分离。正极层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导电材料、氧化物锂离子传导体和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在正极层的截面中,满足关系式(1):3%≦SB/SA≦30%。在关系式(1)中,“SA”表示与正极活性物质接触的氧化物锂离子传导体的面积。“SB”表示其周围被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包围的氧化物锂离子传导体的面积。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全固体电池。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09-266728号公报公开了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形成抑制电阻层形成的涂层。
发明内容
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有望作为全固体电池的电解质。这是因为,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显示出高的锂(Li)离子传导率。
不过,硫化物固体电解质与正极活性物质接触时,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可与正极活性物质反应。认为这是因为,正极活性物质具有高电位。由于硫化物固体电解质与正极活性物质的反应,硫化物固体电解质与正极活性物质的界面电阻可能增加。认为由于界面电阻的增加,电池电阻增加。
为了减小界面电阻,提出了被覆层的引入。即,将正极活性物质(粒子)采用氧化物Li离子传导体被覆。由此,形成由氧化物Li离子传导体构成的被覆层。被覆层可减少硫化物固体电解质与正极活性物质的接触点。由此可减小界面电阻。被覆层例如也称为缓冲层、反应抑制层等。
采用浆料的涂布形成全固体电池的正极。即,将正极活性物质、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导电材料和分散介质等混合,从而制备浆料。将浆料涂布于基材的表面并使其干燥,从而形成正极层。在浆料制备时,对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施加剪切负荷。由于剪切负荷,氧化物Li离子传导体可从正极活性物质剥离。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减小电池电阻。
以下对本公开的技术构成和作用效果进行说明。不过,本公开的作用机制包含推定。作用机制并不限定权利要求。
[1]全固体电池,其包含正极层、固体电解质层和负极层。固体电解质层将正极层与负极层分离。正极层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导电材料、氧化物锂离子传导体和硫化物固体电解质。
在正极层的截面中满足下述的关系式(1):
3%≦SB/SA≦30% (1)。
关系式(1)中,“SA”表示与正极活性物质接触的氧化物锂离子传导体的面积。关系式(1)中,“SB”表示其周围被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包围的氧化物锂离子传导体的面积。
认为关系式(1)中的“SB/SA”表示相对于被覆正极活性物质的氧化物Li离子传导体的、从正极活性物质剥离的氧化物Li离子传导体的比率。“SA”和“SB”各自由采用SEM-EDX(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energy dispersive x-ray microanalyzer)得到的分析结果算出。
根据本公开的新见解,以往没有限定“SB/SA”,因此电池电阻增加。“SB/SA”可采用浆料制备时的搅拌条件来控制。
通过“SB/SA”为3%至30%,可期待电池电阻的减小。另一方面,“SB/SA”超过30%时,存在电池电阻增加的倾向。认为由于氧化物Li离子传导体的剥离量多,因此硫化物固体电解质与正极活性物质的接触点增加,界面电阻增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7083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醋酸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琥珀酸酯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车辆的控制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