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频谱管理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46720.0 | 申请日: | 2016-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384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赵友平;邰其心;郭欣;孙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索尼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16/14 | 分类号: | H04W16/14;H04L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杜诚;刘敏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频谱 管理 设备 | ||
公开了一种频谱管理设备,其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该处理器被配置为:从至少一个次设备接收位置信息和天线角度信息;从次设备接收接入频谱空闲部分的请求;基于次设备的位置信息和天线角度信息,确定至少一个次设备是否接入频谱空闲部分;基于次设备的最大数目和接收性能,确定是否允许次设备接入所述频谱空闲部分;对所述次设备的接入所述频谱空闲部分的请求进行响应,其中,当主设备的频谱要求变化时,获取所述变化,基于所述变化调整允许接入的次设备的最大数目,以及将经调整的频谱空闲部分回复给次设备。
本申请是国际申请号为PCT/CN2016/106894,中国申请号为201680069216.0,申请日为2016年11月23日,发明名称为“频谱接入方法以及使用该方法的设备”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接入频谱的方法和设备,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干扰对齐预编码技术的频谱接入方法以及使用该方法的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和多业务无线网络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宽带无线业务的需求不断增加,频谱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正逐渐变得短缺。然而现有的固定频谱分配策略,导致许多已经分配给授权用户的频谱在某些时间段却处于空闲状态,频谱利用率较低,存在较大的频谱浪费现象。认知无线电(CR)技术的出现提高了频谱利用率,缓解了频谱资源不足的问题,因而成为目前无线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
采用认知无线电技术的设备(本文中将称为“次设备”)在不对授权用户设备(本文中将称为“主设备”)的正常通信造成影响的前提下,伺机接入授权用户设备的空闲频段,实现动态频谱接入,从而提高了频谱利用率。
认知无线电技术的引入虽然可以改善频谱资源紧张的问题,但大量的次设备接入主设备的空闲频段,会导致显著的用户间干扰问题,以及频繁的网络状态变化问题。传统的认知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中的信息交互往往需要认知系统中的基站和用户设备的联合信息交互,当用户设备数目增大时,信息交互的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此外,也需要考虑次设备具有不同优先级(或服务质量QoS等级)的情况。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基于干扰对齐预编码技术的控制接入主设备的空闲频段的方法以及使用该方法的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频谱管理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被配置为:确定一个或多个次设备中的每个次设备的位置信息和天线角度信息;响应于次设备接入主设备的空闲频谱的请求,根据每个次设备的位置信息和天线角度信息,确定允许接入所述空闲频谱的次设备;向允许接入的次设备中的每一个次设备的服务基站提供允许接入的所有次设备的位置信息和天线角度信息,以供所述服务基站进行干扰对齐预编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中控制接入频谱的方法,包括:确定一个或多个次设备中的每一个次设备的位置信息和天线角度信息;响应于次设备接入主设备的空闲频谱的请求,根据每个次设备的位置信息和天线角度信息,确定允许接入所述空闲频谱的次设备;以及向允许接入的次设备中的每一个次设备的服务基站提供允许接入的所有次设备的位置信息和天线角度信息,以供所述服务基站进行干扰对齐预编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中接入频谱的方法,所述通信系统包括频谱管理设备、一个或多个主设备、以及一个或多个次设备,所述方法包括:响应于次设备接入主设备的空闲频谱的请求,所述频谱管理设备根据每个次设备的位置信息和天线角度信息,确定允许接入所述空闲频谱的次设备;所述频谱管理设备向允许接入的每一个次设备的服务基站通知允许接入的所有次设备的位置信息和天线角度信息;以及所述服务基站使用通知的所述位置信息和所述天线角度信息对实际发送信号进行干扰对齐预编码,以发送至其所服务的允许接入的次设备。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索尼公司,未经索尼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4672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