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酰亚胺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44166.2 | 申请日: | 2020-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7907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发明(设计)人: | 张培斌;李应成;崔晶;刘京妮;陈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G73/10 | 分类号: | C08G73/10;C08J3/12;C08J5/18;C08L79/08;D01F6/94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舟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50 | 代理人: | 鲜莹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酰亚胺 纳米 粒子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酰亚胺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聚酰亚胺纳米粒子包含源自三元胺或四元胺中的至少一种的结构单元、源自带极性亲水基团的二胺的结构单元和源自二酐的结构单元。将二酐与胺反应成盐,然后将得到的盐分散在水中,水热合成即得所述聚酰亚胺纳米粒子。本发明将获得的纳米粒子与聚酰亚胺或其前体聚酰胺酸溶液共混改性,经成型加工后可得到综合性能优异的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酰亚胺材料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聚酰亚胺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用于实现聚酰亚胺材料相容性良好的共混改性,以提高材料的各项性能。
背景技术
纳米粒子共混是现代实现材料性能提升的一项通用技术,可以实现如机械性能(增强、增韧)、热学性能(玻璃化温度、热分解温度)、电性能(导电性、介电性能)等性能的显著提升。然而纳米粒子在与基材共混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相容性不足的问题导致纳米粒子在基体中分散性较差,甚至会因为纳米粒子团聚导致材料缺陷的出现,因此提升纳米粒子和基体的相容性是改善这一不足的关键。
聚酰亚胺是一类特种高性能聚合物,由于其合成过程可通过两步法所制备,且中间体聚酰胺酸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因而聚酰亚胺可以进行不同种类的成型加工如成膜、纺丝及树脂基体等。但是在应用过程中,通过共聚单元选择和调节并不能完全实现所需各项性能优化,因而为了提升材料某些性能会选择共混纳米材料以实现这一目的。基于聚合物材料相似相容的特点,本发明提出一种聚酰亚胺纳米粒子及其可控制备方法及应用,将获得的聚酰亚胺纳米粒子与其它聚酰亚胺或聚酰亚胺前体聚酰胺酸溶液共混后进行成型加工,可以提升材料的机械性能及耐热性能等。这类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为实现聚酰亚胺材料共混改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酰亚胺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主要解决聚酰亚胺类材料与纳米粒子共混时相容性不足的问题,使材料兼顾本体材料及纳米粒子材料性能的优势。
本发明聚酰亚胺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的技术思路主要通过选择二酐和多胺及带极性基团的二胺的组合成盐,随后水热合成制备得到聚酰亚胺纳米粒子,其中二酐和多胺的组合多以刚性对称结构为主,获得纳米粒子骨架结构,带极性基团的二胺参与骨架形成的同时也通过水溶液中亲疏水作用调节纳米粒子尺寸,实现纳米粒子大小可控调节。将获得的纳米粒子与聚酰亚胺或其前体聚酰胺酸溶液共混改性,经成型加工后可得到综合性能优异的材料。
本发明目的之一为提供一种聚酰亚胺纳米粒子,包含源自三元胺或四元胺中的至少一种的结构单元、源自带极性亲水基团的二胺的结构单元和源自二酐的结构单元。
其中,所述二酐选自具有刚性结构的二酐,优选自均苯四甲酸二酐、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2,3,3,4-联苯四甲酸二酐、2,3,6,7-萘四甲酸二酐、环丁烷四甲酸二酐、双环[2.2.1]庚烷-2,3,5,6-四羧酸二酐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三元胺或四元胺选自三(4-氨基苯基)胺、1,3,5-三(氨基苯基)苯、1,3,5-三(4-氨基苯氧基)苯、4,4',4”-(1,3,5-三嗪-2,4,6-三基)三苯胺、4,4',4”-(1,3,5-三嗪-2,4,6-三基)三(1,10-联苯)胺、1,3,5,7-四氨基金刚烷、四(4-氨基苯基)甲烷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带极性亲水基团的二胺选自3,5-二氨基苯甲酸、3,4-二氨基苯甲酸、2,4-二氨基苯磺酸、2,5-二氨基苯磺酸、3,4-二氨基苯磺酸中的至少一种。
三元胺或/或四元胺的氨基官能团占总氨基官能团的摩尔比为60~90%,优选为75~85%;带极性亲水基团的二胺的氨基官能团占总氨基官能团的摩尔比为10~40%,优选为15~25%。
本发明所述聚酰亚胺纳米粒子的粒径为0.1~5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441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