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更换电池式充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42416.9 | 申请日: | 2020-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696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刘然;刘峰;张冰洁;杨俊强;高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国新智电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B60L53/31;B60L53/8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恒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76 | 代理人: | 郭文浩;尹文会 |
地址: | 100043 北京市石景山***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更换 电池 充电 系统 | ||
本发明属于车辆充电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更换电池式充电系统,旨在解决可移动蓄电池充电桩充电时间长、工作效率低的问题。本发明系统包括移动充电设备、电池输送带、电池充电装置;电池输送带两端分别可与移动充电设备的电池存储舱口对接;电池充电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装设于电池输送带设定部位的一侧的多层充电仓;各层充电仓与电池运送段对接;充电仓对应的电池运送段设置有变向装置,移动充电设备包括多电池位垂直循环结构,多电池位垂直循环结构能够带动多个电池进行循环运动,以使得电池能够与充电枪连通或与电池输送带连通。本发明系统在充换电过程中无需人工干涉,有效解决了可移动蓄电池充电桩充电时间长、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充电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更换电池式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包括连接线充电桩和蓄电池充电桩,对于一些特殊路段或一些无法连接电线的区域需要蓄电池充电桩作为电力进行供应为新能源汽车充电,但蓄电池充电桩的续航有限,需要频繁对电池充电或者更换电池。
现有技术中,可移动蓄电池充电桩在充电时需返回充电站进行充电,因此其在充电时无法工作,需要完成充电后才能投入运行,充电耗时长、工作效率低。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可移动蓄电池充电桩充电时间长、工作效率低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更换电池式充电系统,包括移动充电设备、电池输送带、电池充电装置。
所述电池输送带包括电池输入段、电池输出段、以及设置于所述电池输入段与所述电池输出段之间的电池运送段;所述电池输入段、电池输出段分别可与所述移动充电设备的电池存储舱口对接。
所述电池充电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多层充电仓,所述多层充电仓邻近装设于所述电池运送段设定部位的一侧。
所述多层充电仓包括升降机构和多个充电仓;多个所述充电仓沿竖直方向固定排布;所述充电仓固定装设于所述升降机构的升降移动部,可以将各层充电仓与所述电池运送段对接。
所述充电仓对应的电池运送段设置有变向装置,所述充电仓设置有与所述变向装置传送方向一致的传送装置;所述充电仓设置有用于给电池充电的电池充电接口。
所述移动充电设备包括多电池位垂直循环结构,所述多电池位垂直循环结构上设置有多个电池存储舱,所述电池存储舱能够在所述多电池位垂直循环结构的带动下进行循环运动,所述电池存储舱用于存储电池。
所述电池存储舱设置有第一供电接口,所述移动充电设备设置有第二供电接口,所述第二供电接口与所述移动充电设备的电路连通;所述电池能够在所述多电池位垂直循环结构的带动下通过所述第一供电接口与所述第二供电接口连通,和/或通过所述电池存储舱口与所述电池输入段或所述电池输出段连通。
在一些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电池运送段为分离设置的两层输送结构,其中一层与电池输入段连接,另一层与电池输出段连接。
在一些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多个多层充电仓分离设置。
在一些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多个多层充电仓共用一个升降机构。
在一些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充电系统还包括图像采集装置,所述图像采集装置装设于所述电池输送带上部空间,用于采集输送带上电池的编号信息。
在一些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一控制器,所述第一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和所述变向装置通信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器配置为获取电池的编号信息,根据所述编号信息的出现频次确定与所述编号信息对应的电池电量的满空状态,并生成第一控制信号发送至所述变向装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包括电池的编号信息和电池的满空状态。
在一些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变向装置接收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后,基于所述电池的满空状态将满空状态为空的电池推入所述充电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国新智电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国新智电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4241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