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近岸海区消除细颗粒物污染物的净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38195.8 | 申请日: | 2020-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517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31 |
发明(设计)人: | 杨承虎;薛彬;李铁军;刘琴;郭远明;孙秀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9/02 | 分类号: | C02F9/02;B01D36/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96 | 代理人: | 叶帅东 |
地址: | 316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近岸 海区 消除 颗粒 污染物 净化 方法 | ||
1.一种近岸海区消除细颗粒物污染物的净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近岸海区水域投放至少两个净化组件(10),将相邻的净化组件(10)采用连接锚绳(31)连接且近岸陆地上设有与连接锚绳(31)连接的固定桩体(30) ,所述净化组件(10)包括具有浮力的净化基体(11),所述净化基体(11)具有圆盘状的底板,所述底板上表面中部具有圆柱套状体,所述圆柱套状体侧面环绕设置第一滤网(13),所述圆柱套状体内侧中部的底板上设有圆盘状凸起部,所述圆盘状凸起部外侧面与圆柱套状体内侧面通过圆环状的第一网板(17)连接且第一网板(17)下表面与底部的底板表面空间形成暂存腔室(18),所述圆盘状凸起部上部设有旋转基件,所述旋转基件包括两同轴设置的装配圆板(111),所述装配圆板(111)之间连接环套状的第二滤网(110),所述圆盘状凸起部上部与装配圆板(111)之间设有滚球(112),且所述圆盘状凸起部和装配圆板(111)中部均开设同轴的第一过流孔(16);
所述第一过流孔(16)上配设有与其同轴的导流管体(50),所述导流管体(50)底部连接有出流基件(60),所述出流基件(60)为套筒状且底部开口设置,所述导流管体(50)出水口设有出流基件(60)内,所述出流基件(60)底部设有配重组件(80),所述出流基件(60)侧面设有净化辅助件(70)且出流基件(60)侧面开设有第四过流孔(61);
所述净化辅助件(70)包括净化箱体(71),所述净化箱体(71)侧方设有第四滤网(75),所述第四滤网(75)上开设有与第四过流孔(61)配设的第八过流孔(76),另一侧开设有第二过流孔(72) ,所述净化箱体(71)内设有伸缩组件(74) ,所述伸缩组件(74)包括两块辅助板体(743),所述辅助板体(743)能够在净化箱体(71)内位移,所述辅助板体(743)之间通过弹性伸缩柱(741)连接,所述弹性伸缩柱(741)与辅助板体(743)之间连接有棉绳(742),所述伸缩组件(74)两侧的净化箱体(71)内分别设有能够在净化箱体(71)内移动的第三滤网(73);
所述圆柱套状体上端螺纹连接使其上部密封的密封盖(12),所述底板底部设有连通暂存腔室(18)的通孔,该通孔上配设紧固密封件(15),所述圆柱套状体外侧面的底板上环绕布设引流叶片(14),所述连接锚绳(31)与引流叶片(1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近岸海区消除细颗粒物污染物的净化方法,其特征是:所述配重组件(80)包括圆柱状的配重箱体(81),所述配重箱体(81)外侧面与出流基件(60)内侧面通过环绕布设的弹性绳体(83)连接,所述配重箱体(81)底部开设通孔且配设轴线竖直的伸缩杆体(86),所述配重箱体(81)内设有与伸缩杆体(86)上端连接的限位圆板(84),所述配重箱体(81)外侧的伸缩杆体(86)底端连接抵接圆板(85),所述配重箱体(81)内设有柔性垫块(87)且柔性垫块(87)设于限位圆板(84)上部,所述柔性垫块(87)上部设有配重块(8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近岸海区消除细颗粒物污染物的净化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导流管体(50)外侧设有防护组件(40),所述防护组件(40)包括与导流管体(50)同轴的防护套筒(41),所述防护套筒(41)内部中空设置且中空部放置第四滤网(44),所述防护套筒(41)与导流管体(50)贴合端开设第三过流孔(43)且导流管体(50)开设有与第三过流孔(43)对应的通孔,所述第三过流孔(43)相对侧的防护套筒(41)上开设第五过流孔(45),所述防护套筒(41)中空部内壁上设有弧状的出流导向板(42),所述出流导向板(42)设于第三过流孔(43)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近岸海区消除细颗粒物污染物的净化方法,其特征是:所述防护套筒(41)外侧环绕布设三角环状的防护基件(47),所述防护基件(47)截面为折弯状的三角结构,所述防护基件(47)的三角端均设有第六过流孔(4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未经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38195.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