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性能减震桥梁支座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136253.3 | 申请日: | 2020-10-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110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1 |
| 发明(设计)人: | 贺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金鼎建筑发展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1D19/04 | 分类号: | E01D19/04;E01D19/08;F16F15/067 |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诺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9 | 代理人: | 卢玲 |
| 地址: | 365399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性能 减震 桥梁 支座 | ||
本发明属于桥梁支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性能减震桥梁支座,支座底板的顶部立柱上设有腔室,支座底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环盘,立柱位于环盘的内部,环盘的顶部呈环形排布多个安装槽的内部均滑动安装有安装柱,多个安装柱的顶部均延伸至环盘的上方,且多个安装柱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同一个支座顶板,多个安装柱靠近立柱的一侧均转动安装有斜杆,腔室的内部设置有与多个斜杆活动连接的减震组件,立柱和支座顶板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弧形凸块,两个弧形凸块相互靠近的一侧均滚动安装有对称设置的两个滚轮,位于同侧的两个滚轮上设置有同一个立杆,两个立杆的顶部均和至支座顶板的底部固定安装,解决桥梁支座减震结构单一,减震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桥梁支座领域,涉及一种高性能减震桥梁支座。
背景技术
桥梁一般由上部构造、下部结构、支座和附属构造物组成。桥梁支座是连接、约束桥梁上下部结构的重要构件,对于桥梁的承重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减震橡胶支座是在天然橡胶中加入各种配合剂,用来提高橡胶的性能,然后利用这种具有减震阻尼效果的橡胶与普通橡胶支座结构近似的一种钢板通过热硫化构成叠层产品,是一种承载力较大的材料。桥梁支座结构多种多样,其中盆式橡胶支座最为常见,具有优良的减震效果。盆式橡胶支座内的橡胶材料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其寿命影响着橡胶支座的质量,进而影响桥梁的使用寿命。
现有的桥梁支座减震结构单一,减震效果差,整个支座的稳定性不佳,局限性较大,所以我们提出了一种高性能减震桥梁支座,用以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为了解决桥梁支座减震结构单一,减震效果差,整个支座的稳定性不佳,局限性较大的问题,提供一种高性能减震桥梁支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性能减震桥梁支座,包括支座底板,所述支座底板的顶部中心位置固定安装有立柱,且立柱上设有腔室,所述支座底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环盘,所述立柱位于环盘的内部,所述环盘的顶部开设有呈环形排布的多个安装槽,多个安装槽的内部均滑动安装有安装柱,多个安装柱的顶部均延伸至环盘的上方,且多个安装柱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同一个支座顶板,多个安装柱靠近立柱的一侧均转动安装有斜杆,所述腔室的内部设置有减震组件,多个斜杆均和减震组件活动连接,所述立柱和支座顶板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弧形凸块,两个弧形凸块相互靠近的一侧均滚动安装有对称设置的两个滚轮,位于同侧的两个滚轮上设置有同一个立杆,两个立杆的顶部均和至支座顶板的底部固定安装。
本基础方案的原理在于:本发明的整体结构新颖,设计合理,通过竖向和侧向的多重减震,具有较佳的减震效果,整个支座结构稳定性提高,利于推广应用。
进一步,所述安装槽的两侧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同一个滑环,所述安装柱的底部贯穿滑环的内圈并延伸至滑环的下方,且安装柱的底部延伸至安装槽的内部,所述滑环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减震弹簧,且减震弹簧绕设在安装柱的外侧,所述减震弹簧的顶部和安装柱的外侧固定安装,有益效果:为了能够对安装柱进行有效的限位,提高整体的稳定性。
进一步,所述支座底板和支座顶板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对称设置的两个安装板,位于同侧的两个安装板相互靠近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同一个风琴式防水折页,有益效果:为了提高支座的防水性能,延长各个部件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所述减震组件包括滑动安装在腔室内部的安装盘,多个斜杆的底部均贯穿立柱的外侧并均延伸至立柱的内部,且多个斜杆的底部均和安装盘的外侧活动安装,所述安装盘的底部活动安装有对称设置的两个转杆,两个转杆上均转动安装有滑轮,所述腔室的底部内壁上固定安装有滑轨,且滑轨和两个滑轮均滑动连接,有益效果:为了对安装柱上的竖向作用力进行减震和缓冲,提高支座的减震缓冲性能。
进一步,所述立柱和支座顶板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固定块,两个固定块相互靠近的一侧分别和两个弧形凸块相互远离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益效果:为了提供弧形凸块安装的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金鼎建筑发展有限公司,未经福建金鼎建筑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362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