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加氢裂化催化剂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33094.1 | 申请日: | 2020-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530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8 |
发明(设计)人: | 唐兆吉;杜艳泽;樊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9/80 | 分类号: | B01J29/80;B01J35/10;B01J37/02;C10G47/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氢裂化催化剂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加氢裂化催化剂和应用。本发明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i)制备Beta/Al‑SBA‑15复合分子筛;(ii)将步骤(i)所得Beta/Al‑SBA‑15复合分子筛与氧化铝干胶粉后加入到酸性溶液中,成型后经过干燥和焙烧,得到加氢裂化催化剂载体;(iii)将含有多羟基化合物的浸渍液浸渍加氢裂化催化剂载体,经干燥后得到改性加氢裂化催化剂载体;(iv)将含有活性金属组分的浸渍液浸渍步骤(iii)所得改性加氢裂化催化剂载体,经干燥、焙烧得到加氢裂化催化剂。采用本发明方法制备的加氢裂化催化剂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用于煤焦油加氢裂化反应过程中,产品质量优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特别是一种适用于将煤焦油馏分转化为清洁汽油和柴油的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煤焦油是煤热解干馏工艺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副产品,具有刺激性臭味的黑色或黑褐色粘稠状液体,是一种高芳香度的碳氢化合物的复杂混合物,根据煤热解干馏温度和过程方法的不同,煤焦油可分为低温煤焦油和高温煤焦油。煤焦油原料具有硫、氮等杂原子含量高,灰分高,多环芳烃含量高、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等特点。
煤焦油加氢是在高温高压下,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加氢改质,改变其分子结构,并脱除S、N、O等杂原子,达到清洁化、轻质化的效果,从而获得汽油、柴油、煤油等馏分燃料。这不仅可以提高煤炭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减轻资源浪费,还可为供应紧张的石油提供有益补充。煤焦油含有大量芳香族化合物,其氮含量(0 .45%~1.30%)和硫含量(0.29%~0.40%)高,将其直接燃烧会产生大量的SOX和NOX,不符合废气排放标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加氢改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改变煤焦油中各组分的分子结构,产品性能得到充分改善。与馏分油加氢相比,煤焦油具有四高特点:氧含量高;胶质、残炭含量高;硫、氮含量高;芳烃含量高,研发的加氢改制催化剂应具有满足适应煤焦油炼制的特性。
CN101885984A公开了一种煤焦油加氢生成清洁燃料油的组合工艺及其催化剂。该专利中的加氢改质催化剂活性组分为第VIII族和第VIB族金属氧化物NiO、MoO3、CoO、WO3的一种或几种,载体为酸改性的高岭土。由于采用酸改性高岭土作为载体,其孔容很小且酸性较高,因此对于胶质及沥青质含量较高的煤焦油原料,胶质和沥青质进入不到催化剂孔道内,在催化剂表面形成较多积炭,从而使催化剂容易失活,运转周期短。
CN102029157A公开了一种用于煤焦油沥青加氢裂解轻质化反应的催化剂,以无机多孔材料为载体,选用氧化铝、含氧化铝的硅胶、MCM-41或SBA-15中的一种,通过真空浸渍法,将活性组分的金属元素Fe、Ni、Co、Mo中的一种或两种以金属氧化物或金属硫化物的形式负载到载体上,然后在氮气保护下常压干燥,再经焙烧后制得催化剂。这种方法制备的催化剂活性较差,反应结焦多,催化剂寿命较短,且裂解轻质油收率低,煤焦油沥青的转化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煤焦油的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加氢裂化催化剂和应用。采用本发明方法制备的加氢裂化催化剂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用于煤焦油加氢裂化反应过程中,产品质量优良。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
(i)制备Beta/Al-SBA-15复合分子筛;
(ii)将步骤(i)所得Beta/Al-SBA-15复合分子筛与氧化铝干胶粉后加入到酸性溶液中,成型后经过干燥和焙烧,得到加氢裂化催化剂载体;
(iii)将含有多羟基化合物的浸渍液浸渍加氢裂化催化剂载体,经干燥后得到改性加氢裂化催化剂载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3309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