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煤巷条带防突效果的双指标评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28399.3 | 申请日: | 2020-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244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6 |
发明(设计)人: | 王中华;张永将;杨慧明;曹建军;李成成;孟贤正;刘军;李生舟;徐军见;陈国红;牛心刚;袁本庆;徐遵玉;易恩兵;陆占金;孙娈娈;陈绍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F7/00 | 分类号: | E21F7/00;E21B43/00;E21B43/26;G06Q10/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阴知见 |
地址: | 400039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条带 效果 指标 评价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煤巷条带防突效果的双指标评价方法,属于煤矿防突效果评价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将煤巷条带区域划分为一般危险区及严重危险区;分别计算一般危险区及严重危险区的地应力评价指标临界值及瓦斯评价指标临界值;在防突措施实施的过程中,实测措施控制区域的排出煤的体积;采取防突措施后,实测措施控制区域的残余瓦斯含量;评价防突效果,当一般危险区及严重危险区的地应力评价指标和瓦斯评价指标均达标,则评判防突效果有效。本发明针对不同危险区均采用地应力指标、瓦斯指标对防突效果进行评判,克服了传统评价方法仅采用单一瓦斯评价指标不够全面的缺点,使煤巷条带区域防突效果评价的更加全面、更为准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煤矿防突效果评价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煤巷条带防突效果的双指标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据不完全统计,煤巷突出事故占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70%以上,严重制约着煤矿的安全生产。随着煤矿进入深部开采,煤巷突出的机理更加复杂,地应力主导型煤巷突出更加凸显,且出现了即使在瓦斯区域预抽“达标”或瓦斯含量低的煤层,煤巷掘进过程中仍然发生地应力主导型突出,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而现有煤巷防突效果评价方法主要围绕瓦斯因素开展的,即在煤巷条带预抽后评判抽采区域是否抽采达标,这种评价方法可以较好的评价瓦斯的抽采效果,但没有考虑地应力因素。相反,煤矿进入深部后,煤巷条带区域的地应力明显增大,地应力因素是煤巷防突效果评价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煤巷条带不同区域的危险性和瓦斯地质赋存存在差异性,如果对整个煤巷条带区域的防突效果进行评价,则不能精准的评价不同区域的防突效果。因此,提出煤巷条带不同危险区地应力、瓦斯的双指标评价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煤巷条带防突效果的双指标评价方法,能够对不同危险区分别对地应力指标、瓦斯指标的防突效果进行评判,煤巷条带区域防突效果评价的更加全面、更为准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煤巷条带防突效果的双指标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划分区域,将煤巷条带区域划分为一般危险区及严重危险区;计算临界值,分别计算一般危险区及严重危险区的地应力评价指标临界值及瓦斯评价指标临界值,地应力评价指标为排出煤的体积,瓦斯评价指标为瓦斯含量;实测排出煤的体积,采取防突措施,在防突措施实施的过程中,实测措施控制区域的实际排出煤的体积;实测残余瓦斯含量,采取防突措施后,对措施控制区域预抽瓦斯,实测残余的实际瓦斯含量;评价防突效果,将实际的排出煤的体积和地应力评价指标临界值比较,将残余的实际瓦斯含量与瓦斯评价指标的临界值相比较,当地应力评价指标和瓦斯评价指标均达标,则评判防突效果有效。
可选地,“实测排出煤的体积”步骤中,防突措施包括底板岩巷穿层钻孔抽采瓦斯卸压防突及水力化防突。
可选地,水力化防突采用水力扩孔或水力割缝对煤巷条带地应力卸压,当煤的坚固性系数f≤0.5时,采用水力扩孔技术,当煤的坚固性系数f>0.5时,采用水力割缝技术。
可选地,“区域划分”步骤中,采用多因素耦合分析法对煤巷条带的地应力危害进行分区,断层、褶曲、煤层厚度、倾角及夹矸厚度急剧变化、煤柱影响区、采空区临空巷道区域划分为地应力严重危险区,其余区域为地应力一般危险区。
可选地,地应力一般危险区的排出煤的体积的临界值为V排1,V排1=K1×σz×V总1;地应力严重危险区的排出煤的体积临界值为V排2,V排2=K2×σd×V总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2839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