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雷达天线的红外隐身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27537.6 | 申请日: | 2020-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632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4 |
发明(设计)人: | 陈宗胜;李志刚;吕相银;汪家春;赵大鹏;程立;陈蕾蕾;时家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2B5/08 | 分类号: | G02B5/08;C23C14/24;C23C14/06 |
代理公司: | 合肥兆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61 | 代理人: | 孟祥龙 |
地址: | 410073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雷达 天线 红外 隐身 薄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雷达天线的红外隐身薄膜及其制备方法,该薄膜为多层膜结构,所述多层膜结构包括基底,以及在所述的基底上由内向外依次交替叠加的高折射率材料层和低折射率材料层,具体排列为:SUB|(H1L1)m(H2L2)n|AIR;其中,SUB为基底,AIR表示空气,H1、H2表示两种厚度的高折射率材料,L1、L2表示两种厚度的低折射率材料,各层均具有特定的物理厚度,m、n表示层数。本发明在红外常用探测波段上实现了低发射,其他波段上实现了高发射,且采用材料和基底对雷达波均有高透特征,这样既能保证雷达天线能够正常工作,又能实现热源目标有效隐身和及时散。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军事伪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雷达天线的红外隐身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代战场上,我雷达目标面临着敌精确制导武器,尤其是红外侦察与制导武器的威胁。由于收发信号的需要,雷达天线往往部署位置突出且造型独特、体积较大,其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会使得雷达天线在典型背景中成为显著的热源目标。这些热量来源于天线振子收发信号产生的热能,以及雷达涂层和雷达罩吸收信号波由电磁能转变的热能,显然这些能量难以消除。因此,必须对雷达天线位置采取有效隐身措施,增加敌红外侦察与制导武器的探测难度。
然而,当前传统的雷达天线红外隐身手段还存在诸多问题。天线表面多涂有涂料以实现可见光隐身,但传统涂料往往难于做到低发射率,这也是雷达天线在背景中成为红外亮目标的重要原因。而低发射率涂层往往通过掺杂铜铁等金属粉来降低表面发射率,显然,这种涂层对于雷达天线是不适用的,不仅影响雷达波的正常传输,还会导致更多更大热量的积累,隐身效果有限。
因此,雷达天线红外隐身方式不仅要做到表面低发射率,使目标与背景红外特征一致,还要对雷达波具有高透特性,保证雷达天线正常工作。另外,敌探测波段以外的红外波段最好具备高发射率,使雷达天线积累的热量能够及时有效散出。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用于雷达天线的红外隐身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以实现天线热源目标与背景红外特征相一致,而在其他红外波具有高发射率,用以辐射释放雷达天线工作积累的热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雷达天线的红外隐身薄膜,该薄膜为多层膜结构,所述多层膜结构包括基底,以及在所述的基底上由内向外依次交替叠加的高折射率材料层和低折射率材料层,具体排列为:
SUB|(H1L1)m(H2L2)n|AIR,
其中,SUB为基底,AIR表示空气,H1、H2表示两种厚度的高折射率材料, L1、L2表示两种厚度的低折射率材料,各层均具有特定的物理厚度,m、n表示层数;H1的厚度为200~500nm,H2的厚度为400~600nm,L1的厚度为900~1200nm, L2的厚度为1200~1500nm,m为4~8,n为3~7。
上述方案中,所述高折射率材料为碲,低折射率材料为氟化钙,基底为无纺布。
上述方案中,采用真空蒸发镀膜方法在所述基底材料上依次交替镀制碲层和氟化钙层;采用真空蒸发镀膜方法制备时的背景真空度为1.0×10-5~1.0×10-3Pa,碲的沉积速率为0.8~1.0nm/s,氟化钙的沉积速率为0.5~1.2nm/s,基底温度为 200-2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2753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