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排气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26510.5 | 申请日: | 2020-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227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4 |
发明(设计)人: | 阿希舍克·米什拉;舒罕·杜贝 | 申请(专利权)人: | 印度商宜诺摩托克普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3/08 | 分类号: | F01N13/08;F01N13/00;F01N13/18;F01P5/02;B62K11/04;B60K13/04 |
代理公司: |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黄爱娇 |
地址: | 印度***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气 系统 | ||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100)。车辆(100)包括:框架(200);内燃机(300),其通过发动机安装系统(400)可摆动地安装至框架(200);发动机冷却风扇单元(316),其安装至内燃机(300);以及排气系统(500),其安装在框架(200)上。该排气系统(500)包括:排气管(301),其包括第一弯曲部(302)、第二弯曲部(303)和尾管(330);第二废气净化装置(304a),其位于尾管(330)的下游端上;消声器装置(307),其连接至第二废气净化装置(304a)。第二废气净化装置(304a)。尾管(330)位于发动机冷却风扇单元(316)下方的预定距离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更具体地,涉及车辆的排气系统。
背景技术
车辆,特别是被构造为骑行的车辆,诸如机动踏板车、摩托车、三轮车和四轮车诸如全地形车辆),包括内燃机和排气系统。通常,排气系统用于在其运行期间清洁由内燃机排出的废气。来自排气系统的净化废气随后被排出到大气中。
排气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废气排放净化装置,诸如第一废气净化装置和第二废气净化装置。第一废气净化装置设置在消声器的上游,优选地靠近燃烧室,从而使得容纳在其中的催化剂可被快速活化,而第二废气净化装置沿车辆的侧部延伸。在该布置中,即,当第一废气净化装置布置在燃烧室附近时,催化剂单元位于发动机主体的下方或附近。
在第一废气净化装置的这样的定位中存在各种约束。例如,为了适当地清洁废气(exhaust gas),废气净化装置需要具有必要的长度和/或足够的横截面积。第一废气净化装置的长度增加导致车辆的宽度增加和/或导致排气系统的部件突出至一定程度,使得它们接触用户并引起燃烧问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另一方面,消声器装置和第二排气净化装置的定位和路线布置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一废气净化装置的长度。因此,随着第一废气净化装置的长度的增加,需要对排气管、消声器装置和第二排气净化装置进行路线布置,使得排气管、消声器装置和第一排气净化装置保持远离发动机冷却风扇单元,否则发动机冷却风扇单元将最终吸入热空气,这对发动机运行而言显然是不利的。
此外,消声器装置和第二排气净化装置的路线被布置为使得排气管、消声器装置和第二排气净化装置保持在它们不可能接触用户并引起燃烧问题的位置。
发明内容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框架;发动机安装系统;内燃机,所述;内燃机通过发动机安装系统可摆动地安装至框架;发动机冷却风扇单元,所述发动机冷却风扇单元安装至内燃机;以及排气系统,所述排气系统安装在框架上,该排气系统包括:排气管,其包括第一弯曲部、第二弯曲部和尾管,第二弯曲部的下游端流体地连接至尾管的上游端;第一废气净化装置,其连接在第一弯曲部与第二弯曲部之间;第二废气净化装置,其位于尾管的下游端上;消声器装置,其连接至第二废气净化装置,其中,第二废气净化装置。尾管位于发动机冷却风扇单元下方的预定距离处。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排气管的第二弯曲部,该排气管的第二弯曲部确保了尾管位于发动机冷却风扇单元下方的预定距离处。因此,消除了流入至发动机冷却风扇单元中的空气由于排气系统而被加热的可能性。
车辆还包括摆动臂,该摆动臂用于将排气系统安装在框架上,其中,摆动臂包括主体部、第一突起、定位为相对于第一突起偏移的第二突起以及主要部件,其中,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中的每个连接至消声器装置。与第二突起相比,第一突起在长度上更长,使得消声器装置位于距摆动臂的主体部预定距离处。排气管的第二弯曲部包括第一半部和与第一半部接合的第二半部。排气管的第二弯曲部以使排气管保持朝向框架这样的方式具有小弯曲。排气管的第二弯曲部确保了车辆的最大倾斜角得以允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印度商宜诺摩托克普有限公司,未经印度商宜诺摩托克普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265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